文|七年 图|@killerkoo《相信我会飞》
前天儿子去了新的幼儿园,晚上接他放学的时候他很开心,在孩子堆里蹦高高的喊着:“那是我妈妈,快看,那是我妈妈……”看到他自信坚定的大声告诉大家的时候,我心里很确定,这次我选对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换幼儿园了?
每个给孩子转园的家长,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环境、伙食、课程、老师的态度、或者某件事情……
而我们转园的原因,是教育理念,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
说了很多空话,究竟是哪些小事让我对前园的理念开始反感怀疑到放弃再到重新选择呢?
比如说,进餐时间老师规定不能说话,防止食物呛到,要脚并齐手放好。孩子如果进餐过程中说了一句话就会被老师批评。所以孩子们进餐过程像是在一部默片电影里一样,很低气压。时间久了,孩子们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压力表现,有故意吃饭时候踢人的,有故意拖延故意吃的很慢的,有心不在焉的,有频频回头看老师脸色的……
比如说,有次吃饭时儿子问我,妈妈我可以嚼20下吗?老师只让我嚼10下,可是我想嚼20下。我坚定的告诉他,你不用数嚼几下,嚼好了就咽就好了。
比如说,有次喝矿泉水,儿子说:“老师说,彩色的瓶子不能自己选,发到哪个就是哪个。”我也是一脸的愕然。
比如说,刚入园时不久,孩子死活晚上睡觉不脱袜子,我跟他说你穿着袜子睡很热容易上火,他说不能脱袜子,脱袜子睡醒了没有水果吃。听完心里又是一阵酸涩。
最扎心的是,有一次放学,我问儿子今天手上的小印章是做什么做的好得到的啊?他说:“因为我今天没犯错误。”What?没犯错误被奖励?他在幼儿园一天的意义就是为了不犯错误?
很多很多的小事的结果就是,在前园的最后一两个月,儿子每天早上都不想去幼儿园,而且自己为自己找很多很多的理由,妈妈我今天咳嗽了,今天得去医院了,不能去幼儿园了。妈妈我今天去打针吗?我是不是不能去幼儿园了?……
有经验的妈妈会觉得,是不是孩子还在分离焦虑期?我们的分离焦虑期过度了一个月,第二个月的时候儿子早上会高高兴兴喊着要去幼儿园,幼儿园有好朋友。每天早上开开心心的去了两三个月,然后一些压力表现就慢慢显现了。
其实,很多小事都是可以沟通的,都是可以解决的,上面的小事经过我努力沟通,也很快的解决掉了。但如果根源上,教育理念上认为教育是给孩子纠错的话,那么新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而且幼儿园不能和家长达成一致的话,互相迁就,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互相拉扯的精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而且容易造成孩子对于规则的混乱。教育方向不一致,孩子夹在中间,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总是不能达到期待,在幼儿园被批评不守规则,在家被批评你怎么这么胆小。这样孩子会变得没有认同感,没有积极心理和正能量,之后就伴随着表象上的情绪差、不配合、拖延症、脾气暴躁、爱哭、爱打人、爱求助……等等行为出现。
反观为什么前幼儿园会出现这些规则?从根源上就是传统的教育理念,老师教孩子学,老师制定规则,孩子遵守规则。这是中国式传统教育的模式,我们这些70、80、90后爸爸妈妈们从小学开始接受的就是这种模式,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吧。
美国教育学家简.尼尔森写的《教室里的正面管教》里面说:
老师们普遍实行的是以奖励和惩罚为基础的管教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学生……正面管教是一种不同的方式,是让学生们参与专注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惩罚和奖励的被动接受者……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勇气、激情和人生技能。
我们选的新园,去之前跟老师聊了很多,包括这些小事情的处理方法,老师们对孩子的各种情绪接受度是非常高的,孩子们的开心、伤心、高兴、难过、生气、愤怒……在老师的眼里,这都是正常的,他们出现这样的情绪,观察观察或者跟他们询问一下,总能找到原因的,要去分析原因,尝试各种解决方法。
新园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思路,让我不再困在“用哪些方式惩罚孩子的错误比较得当?”这个问题上。因为对孩子足够包容,是不存在错误不错误这么一说的,孩子的情绪都是正常的,是有原因的。打骂惩罚是最糟糕的解决方式,而且是一种伤害教育的方式,凡是带有伤害性质的教育,一定会有后遗症的,只是有的显现的早有的显现的晚。
儿子去新幼儿园的第一天,晚上睡前跟我念了一首童谣:幼儿园,像我家,老师爱我我爱她,老师像妈妈,老师夸我好宝宝。这是他在前幼儿园的课本上学习的儿歌,在前园的半年一次都没有主动念过,到新园的第一天,很认真的给我念了一次。真的感动的要哭了,我知道,这次我的选择是对的。他体验到被爱了,也就有爱别人的能力了。
一个对育儿方面研究的很深的朋友说,选幼儿园不能只选硬件,最重要的是选择软件实力强的,选择爱孩子的老师,这个比环境、饮食、课程都重要,其它几方面有办法加强和弥补,唯有爱孩子,这是没有办法一下子拔高的。
爱,这个词很宽泛,怎么来界定老师爱不爱孩子?不打不骂不冷暴力,对孩子多些照顾,花更多的时间陪孩子玩,这样就是爱孩子了?不是的。
怎样爱孩子是爱的教育?
要足够接纳包容孩子,要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权,发言权,决策权,领导权。当足够给孩子各种基本权利,并陪伴孩子试错,在关键时刻给予关键引导,这样就把爱和教育融合在一起了。教育者本身也正散发着正能量。
因为3~6岁的孩子的性格,是吸收型性格。大人的行为举动第一时间被孩子吸收到学习到。作为教育者,自己足够包容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那么孩子便吸收到这种人格,长成这种积极性格。如果用打骂恐吓,孩子学习到的并不是教育者要达到的结果,而是吸收到教育者简单粗暴的处理事情的过程。
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励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鲁道夫·德雷克斯
简·尼尔森的《教室里的正面管教》里面提到“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帮助孩子们在学校和人生中成功的三个信念:
1、我能行。
2、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我能够以自己的力量做出选择,对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和我的群体中的事情产生积极影响。
帮助孩子们在学校和人生中成功的四项技能:
1、我能自律和自我控制。
2、我能与他人相互尊重的共事。
3、我理解我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
4、我能够通过日常的练习,发展我的智慧和判断能力。
儿子在新幼儿园的第三天
早上起床时要看小猪佩奇,我问他:“昨天谁承诺早起不看动画片的?”“是我。”“那你现在还看吗?”“不看了。”
早上出门时他说:“妈妈,我来帮你开门,我来帮你。”(最近“我来帮你”说的次数很频繁)
快到幼儿园门口,对我说:“今天你快快走,不要停下来,我今天不会哭了。”
我们之间的沟通方式从拖延争吵大哭,变成了上面的模式。我知道这次的选择,我选对了。
最后,用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话,作为结尾:
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有人说是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没有一个孩子对学校丧失信心,并要确保入学前已经丧失信心的孩子通过学校和老师重获自信。这与教育者的天职是一致的,因为只有孩子们对未来满怀希望和欣喜,教育才成为可能。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