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抄,各为其主的诸葛家族

摘抄,各为其主的诸葛家族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09-28 13:07 被阅读0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羽扇纶(guān)巾的诸葛亮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可歌可泣。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计策,更是凸显了他天下无双的智谋。

有人说,诸葛亮的计策来自于他的妻子黄月英,诸葛亮出山前的声望来自于荆州黄氏。但很少有人知道,诸葛家族也是三国时期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的诸葛氏,在动荡的三国时期,各为其主,尽忠行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家族,看看最先发展起来的诸葛丰是何许人也?三国时期,诸葛兄弟是因为何种缘由,才各为其主的?

1、诸葛丰大器晚成,执法严明

琅琊诸葛氏最先发展起来的是,西汉时期的诸葛丰。

诸葛丰在入仕之时,已经年纪不小,所以他每次上书皇帝的时候,都说自己“年岁衰暮”。诸葛丰在西汉为司隶校尉,相当于国家的监察官,掌握一定的兵权。

诸葛丰是一个刚强正直之人,他经常打压权贵。当时京城流传一句话;“间何阔,逢诸葛”。意思是说,诸葛丰维持着京师的秩序,许多当地的豪强都惧怕他。为何豪强们不再聚集呢?那是因为害怕诸葛丰检举,从而让自己遇到麻烦。

在汉元帝时,有一个外戚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娘舅家,不但生活奢侈,而且不遵守法令。诸葛丰拿到他违法的证据之后,就想将他逮捕归案。在逮捕的过程中,外戚一路逃到了宫中。汉元帝替外戚向诸葛丰求情,诸葛丰上奏说外戚不遵守法令。为了保住外戚,汉元帝竟然将诸葛丰革职。

诸葛丰对此很是愤恨,立即上书表达了自己想横扫朝廷污浊之气的决心。但这也没能让他再次获得汉元帝的信任,后来诸葛丰再次与其他朝臣产生冲突,从而被皇帝贬为庶人。

本来,汉元帝想要对诸葛丰用刑,但因为他年老而放过他。诸葛丰没有官职之后,就老死于家中。琅琊诸葛家族也因此沉寂了一段时日,直到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琅琊诸葛氏才逐渐再次走上历史舞台。

即便如此,诸葛丰执法严明的精神,也被他的子孙继承下去。其中,我们熟知的诸葛亮,就十分崇尚刑法,更是以用法公允著称。

曾有国学大家评价:“琅琊诸葛家族是“世代相传的法家”。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但也因此埋藏了他们家族盛极而衰的隐患。

2、三国时期诸葛子孙,各为其主

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诸葛家族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到诸葛亮这一辈,兄弟三人分别在三个阵营,并成为各自阵营中的重臣。

在蜀汉为军师的诸葛亮,在孙吴为豫州牧的诸葛瑾,在曹魏为山阳亭侯的诸葛诞。诸葛一家,并没有全力辅助同一个主公,而是分布在不同的阵营,这也使得诸葛一族在乱世之中得以保全家族血脉。

诸葛丰传七世,到了诸葛珪(guī)和诸葛玄。诸葛珪生下儿子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和两个女儿。由于诸葛珪早逝,所以他的孩子都由诸葛玄抚养长大。

当曹操东征陶谦之时,诸葛家族失去了最后一片净土。诸葛玄无奈之下就带着诸葛亮前去荆州投靠刘表。在荆州,诸葛亮得到了非同寻常的人脉,成为荆州豪强的姻亲。

待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加入了蜀汉阵营。诸葛亮成为蜀汉的宰相,为蜀汉鞠躬尽瘁二十七年。他重视屯田政策,大力发展蜀锦贸易,前后五次北伐,直到自己积劳成疾,病逝于军中。

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一封家书,名为《诫子书》。在书中,诸葛亮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期盼都在书中有所体现。

而当年诸葛玄南下时,因为诸葛瑾已经二十来岁,成年了,所以就留在家乡看守田园墓地。第二年,诸葛瑾发现琅琊的战争实在让人无法活下去,他才决定带着家人南下避乱,他却选择了江东的孙权。

诸葛瑾作为孙权的谋士,每次与孙权谈话时,他都是从容不迫,大略说明自己的来意,点到为止。如果与孙权的意见不合,那他就另寻话题,再逐渐阐明自己的观点,直到孙权接受他的建议。这样的进谏方式,使得孙权在思想得到一定的开通。

后来,孙权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孙权曾数次让诸葛瑾领兵攻打襄阳。虽然最后襄阳未被攻下,但在他与丞相陆逊的计谋之下,孙吴的军队也毫发无损地撤出了战场。

除了南迁的诸葛亮和诸葛瑾之外,当年,琅琊诸葛还有一支选择留在北方,他就是诸葛诞。后来,诸葛诞选择了曹魏政权,成为镇守军事重镇的将领。

诸葛诞是曹魏的忠臣良将,在司马懿斗垮了曹爽之后,诸葛诞的好友夏侯玄也被司马师所杀害,诸葛诞在时代的夹缝中难以脱身。

公元257年,司马昭召诸葛诞为司空,这是明升暗降,目的就是为了夺取诸葛诞的兵权。诸葛诞对诏令不甘心,他决定铤而走险,带领十万大军发动兵变。这就是“淮南三叛”当中的最后一叛。诸葛诞坚守寿春数月,还用自己的儿子诸葛靓(jìng)为质子向孙吴求助,可惜最终诸葛诞还是寡不敌众,兵败身死。

诸葛诞死后,他麾下的数百人被俘,但他们都坚决不向司马昭投降,他们只愿意追随诸葛诞而死。由此可见,诸葛诞实在是爱兵如子的好将军。

3、三国归晋,诸葛落寞

三国归晋之后,诸葛诞的儿子诸葛靓从孙吴回到北方,却宁死不降晋。他终身不朝晋都洛阳的方向而坐,以表示自己不会忘记杀父之仇。

晋武帝司马炎与诸葛靓曾是朋友,司马炎很想修复两个人的关系,但诸葛靓却不愿追忆往昔,只因不能为父报仇而悔恨。

最终,诸葛靓终身不做官,但他的儿孙依旧凭借着才学和关系,始终在晋朝的庙堂上占据一席之地。

东晋之后,琅琊诸葛氏日渐衰微,到了晋朝末年,诸葛氏已经沦为了次等士族。后来,诸葛一族靠着军功有所起色。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建立的楚国,诸葛家族中的诸葛长民作为盟友,参与讨伐之中。但当刘裕掌权之后,这一支却被他斩草除根。

诸葛家族没落的原因之一,包含着帝王喜好的改变潮流。诸葛家族是一个法家传世家族,恪守的是经世致用的家族传统。但在两晋时期,玄学风气正盛,奉行实用主义的诸葛家族不尚玄学,不能被士族所容纳,才逐渐从士族大家沦为次等士族。

然而,诸葛家族的学习风气,并没有被后世子孙所丢弃。诸葛亮的一篇《诫子书》,一直在告诫诸葛子孙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同时,诸葛家族的子孙也继承了诸葛亮的处事态度,虽然会保持沉默,但从不沉沦,他们和诸葛亮一样自强不息。

在我们熟知的诸葛家族中,诸葛亮就是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后世之人对于诸葛亮的创作也颇多。杜甫在成都武侯祠所著的那首《蜀相》最为出名。“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两宋之际,写下《满江红》的岳飞,也视诸葛亮为人生偶像。南宋的文天祥坚持抗击元兵,他被俘之后,还用诸葛亮激励自己,“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历史学家钱穆先生也对诸葛亮推崇备至,他认为有诸葛亮一人,就可以使三国历史照耀后世。

虽然,诸葛亮是琅琊诸葛氏最著名的人物。但诸葛一族从不只有一个诸葛亮。诸葛丰大器晚成,执法严明。三国时期,诸葛亮、诸葛瑾和诸葛诞各为其主,尽忠行事。虽然到了三国归晋之后,诸葛一族虽落寞,但他们的学以致用、遵纪守法的家风,留下的诗词歌赋,依旧深深影响着后代,闪耀于中华的文明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各为其主的诸葛家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ul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