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种状况:
早上来到公司,坐在椅子上,打开电脑,脑袋空空,眼神呆滞,半小时后,才能慢慢进入工作状态;
茶歇与同事闲聊后,再工作时,脑海里还想着聊天的场景和内容;
下班走在路上,脑海里隐约觉得有一封邮件没回,有一项工作还没有完成,心理忐忑不安。
这种状态叫做“注意力残留”——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时,注意力还停留在前一个任务里。
就像你白天驾车进入隧道,眼睛突然从强光进入弱光,看到一个大黑洞,什么都看不清,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才能再重新看清隧道的路;同样当你从隧道驶出,眼睛从弱光下突然进入强光,看到的是一个大白圈,什么也看不清,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才能重新看清前面的路。
注意力残留状态中,我们的大脑处于这种来回切换的“徘徊”状态,放在看路的时间很少。这种徘徊及其消耗时间和心力,即无法高效工作,也无法彻底休息。
试想一下,如果你一天中不停从生活切换到工作,从工作切换到生活,就类似我们不停的进隧道,出隧道,进隧道,出隧道......可想而知,你有多少时间、精力时浪费的。
降低大脑徘徊,最好的方式是创造仪式感。
什么是仪式感?
《小王子》里,狐狸对小王子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有两个特点
1、划清界限:给潜意识划出“分界线”,让一个状况与另一个状况进行分开;春节、圣诞节的倒数是时间的分界:这一年马上就要结束,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你看世界杯球员上场前有固定的仪式,告诉自己进入战斗状态,进球以后会做某个庆祝动作——一方面是庆贺,一方面也是告诉自己这个球到此为止,重新开始心态清零。
2、形成标记的下意识反应:仪式要形成有某种标志性的印记/动作,给潜意识一个清晰的指示。比如升国旗唱国歌、比如武术的起手式,比如基督教的胸口划十字,好的商标/LOGO都是一种仪式。
两者加起来,仪式感相当于一个潜意识“按钮”,不同的仪式,代表不同的程序启动,按下按钮、发出指令、进入状态。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仪式。比如:结婚仪式,亲朋好友来见证,一对新婚夫妻在父母、神的面前公众承诺——从今天开始,组建了新的家庭,开启人生的旅程。上课时,起立鞠躬坐下,清晰地告诉学生现在是上课时间,进入上课的状态;电影院里开篇前缓缓出现的片头和标题,都是某种仪式。
创造一个仪式感,让自己处于深度工作的环境
我们每做一件事都是要消耗精力的,而针对那些习惯仪式的事情是消耗很少或者根本不消耗精力的。
举个例子,每天早晨刷牙洗脸,我们从来没觉得要思考,因为是我们的习惯,当我们把越来越多的事情变成习惯,我们就会有更多精力储备做其他事情,比如我就是每天会健身,不用思考去不去,人在每做一个选择时,都会消耗精力,慎重自己的选择。
在我们想要深度工作学习的时候,也需要创造一个仪式感,比如买一个非常贵的本子,每天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记录,在一个无干扰的环境(比如工位戴耳机)等。
这种仪式会让我们快速进入状态。我们重点说说“开工仪式”和“收工仪式”。
一个好的“开工仪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大脑做好准备,将注意力迅速聚集眼前的工作。
一个好的“收工仪式”可以告诉大脑“今天的工作到此为止”,好像在大脑里按下了清空键一样,然后可以让自己从工作模式切换成生活模式,进入放松模式,为明天的工作充电。
仪式感把工作的边界划分清晰,让工作和生活和平相处、互不侵犯。
怎么做“开工仪式”和“收工仪式”
常见的开工仪式有:
1)收拾桌面
2)泡好咖啡/茶
3)摆好文具
4)上厕所
5)关掉手机推送
6)设定工作时间:不要无休止,比如从9点到12点
常见的收工仪式:
1)保存好所有电脑文件
2)清空邮箱
3)关上能关的窗口
4)复原办公室桌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