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6期同频书友会的活动。
本周的活动主题是关于《刻意练习》这本书的内容,之前在线上社群已经利用4天已经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语音分享。
对于这周日的线下活动,结合了新的模式,将每一个知识点的环节内容延长,去增强每一位小伙伴的参与感。
在第一环节互相介绍中,基本上所有人都表达了目前个人的状态。
针对于「可能有很多想要去完成的计划,但是并没有完成」这类问题,每个人都想通过《刻意练习》中作者提出的法则内容达到期望完成的效果,希望可以通过这次线下的活动去找到问题的核心以及改善的方法。
现场视频学习开篇引入的是魏坤琳导师关于智商类的公开演讲,其中提到了重要的两点:
1.智商不等于智力
2.成功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而这两个关键内容,都源自于以下对于智力的分级以及相互联系。
聪明 =(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反省智商
如果说神经智力靠的是遗传基因,可能很难改变。
那么经验智力就需要在有目的的前提下,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极其专注的意识达成。
而反省智力则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形成自己一套合理的,客观的思维方式。
这样,当得到了相对数据之后,才不会被市场上的碎片信息所愚弄。
互相讨论互动环节做了一个大胆的记忆力测试,通过遮掩区域越来越多,直至全文全部不可见的方式,在短时间内「逼」自己一把,背下新概念一篇。
这个练习来源于“史蒂夫的记忆力”,有两位书友一开始认为自己做不到,不可能。
然而通过层层递进式记忆,基本上3分钟不到就背一篇新概念,基本全员完成!
所以,有时候并不是自身不努力,而是因为缺乏了专注力以及目标!
记忆力活动环节在第二环节中,针对于书中提到的「如何设计出自我成长的路径」这一主题,有如下的4个步骤,分别是:
- 产生兴趣
- 变得认真
- 全力投入
- 开拓创新
书中将四个步骤描述地较为抽象化和概念化,而在具体的讨论中需要把它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解。
在现场我们不停地问「还有吗?」「然后呢?」,就是想把一个个HOW落地成每天的一个日常的行为动作,从而可以更高效的成为刻意练习的内容。
只有将目标分解为每日步骤,行动才能真正地执行。
一位读硕士的书友实际分享了她个人身上出现的例子,她之前非常希望通过用思维导图,或者是视觉笔记的方式来优化笔记呈现的方式,和深化对笔记的理解以及运用。
但是当她学习完了线上相关课程以后,并没有在之后的实践生活中进行一个持续的运用,她为此也很困惑,觉得「并没有学会」
在现场,所有的小伙伴讨论分析这其中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具现化的目标性,没有找到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也是不会触发后续练习的主要根源。
可见,对于某一件事情的真正热爱以及自身赋予的价值意义会直接影响刻意练习的开启。
运动场上的刻意练习如何将运动员刻意练习的方式转换成普通人自身学习的模式?
书中介绍的3F法则,就是可以有效的针对于自我刻意练习的方式,可以进行一个自我的调整以及反馈。
3F法则包含:
- Focus 专注
- Feedback 反馈
- Fix it 修正
这个模式重点在于后两步骤,原因在于个人练习容易陷入自我舒适区而自我懈怠,长时间得不到正向反馈而丧失了对于坚持的信心。
所以一定要设置详细的自检或者复盘问题,计划并且定期记录目前的「状态」以及「差距」,方便自我取舍。
比如,是否会愿意培养一个技能而损失掉,参与其他活动甚至是提高技能的机会。
有位书友大胆分享“可以和老外进行2小时”的话题,尝试做下5个自检问题,也发现了之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
16期大合照每次活动都有新的感悟与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