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你五种读书法

教你五种读书法

作者: 小金果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21:02 被阅读0次

关于如何提高阅读力,古今中外,有过不少著述,大多数都是作者身体力行总结出来的感想体会。读读这些书,总会得到一些启发。下面我从个人经验与读书心得出发,给大家讲讲我所归纳的五种读书法。

一、朱子读书法。

国际阅读学界对中国古代阅读学的成就有着很高赞誉,主要是从孔子到朱子,有着大量关于阅读的理念和方法的介绍。特别是诞生于12 世纪的《朱子读书法》,被公认为其学术水准是当时的欧洲学者无法比肩的。

朱熹读书的目标非常明确。他的读书,是为了穷理,通过致精,最后达到实现自己的著书立说的志向。后来,朱熹的学生把他关于读书方面的训导,概括归纳出六条要求,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第一条“循序渐进”,就是读书的“量力而行”的原则,这是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和规律。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致。”“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绎玩味。如未通透,却看前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须见得身份上有长进处,方为有益。” “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朱熹对读书方法和规律的理解,与美国20世纪的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基础阅读”“检视阅读”以及“分析阅读”表述几乎是一致的,而他早在12 世纪就有了这样相当精确的表述。

第二条“熟读精思”,体现的是读书的“巩固性”和“创造性”原则。朱熹强调读书必须熟读成诵。

古人阅读皆强调“读”,可能与上古时期皆以朗读为主的传承有关。朱熹当然不只是因为朗读传承而朗读,他的朗读主张乃是为了“熟”。他要求读而成诵:“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又说:“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长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朱熹十七八岁读《中庸》、读《大学》时,每天早起第一件事便是诵读十遍。

第三条“虚心涵泳”,显示了读书要有“有容乃大”的原则。学生问朱熹读诸经的方法,他的回答的:“亦无法,只是虚心平读去。”他说:“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将正文熟读,不可便立见解。看正文了,却着深思熟读,便如己说,如此方是。”

第四条“切己体察”,强调的是读书必须“体验反思”的原则。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他说“: 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他竭力主张:“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认为如果不是如此切己体察,即使是“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第五条“着紧用力”,强调的是读书必不可少的“勤奋向学”的精神。朱熹对他的学生说: “读书之道,须是用工去看。现一书费许多工夫,后则无许多矣。”他主张读书要有紧迫感,不可优哉游哉。”

第六条“居敬持志”,特别强调了读书要有“志存高远”的精神。读书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读书人志向抱负的状况,所以,“居敬持志”作为读书法的最后一条,也是起着根本保证的一条。

二、快阅读。

凡阅读就一定有快有慢。快阅读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就是快速浏览。我们手持一部新书,要做的第一件事应当是快速检索。通过检索把握一本书的基本信息,确定是不是要读它。譬如,先看书名页、序言、副标题等,再看目录页,再看作者介绍,这样的阅读不可能不快。在对这部新书产生一些兴趣之后,我们就应当快速略读。通常是挑几个和主题相关的篇章看看,粗略浏览几个段落,判断一下这本书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那一类书。快速浏览这个过程通常我们在书店里买书的时候会这样去做,通过快速浏览,判断要不要买,这是最为正常不过的事情。

掌握快速浏览的能力之后,依然还要快速通读。快阅读,我们从书店购回的书,从图书馆借的书,甚至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并不意味着就此开始慢读细想、细嚼慢咽。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作者和熟悉的经典作品,这样做是可以的,而对于我们并不熟悉的人和书,我们不妨再加上一个快速通读的程序。不管这部书看得懂看不懂,快速地从头到尾通读一遍,这是有利于我们节约时间,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值得花的图书上。

我们主要针对普通读者希望提高快读能力,介绍了一些读者自我训练可以逐步掌握的方法。

一是要提高阅读速度,可以掌握看书扫视法。首先要纠正逐字逐句阅读的不良习惯,逐步扩大扫视的“视知觉广度”。只有“视知觉广度”增大,压缩眼球注视时间,减少中途回视次数,避免眼睛不断地来回转动。阅读的平均速度就能提高。切忌快速阅读时反复浏览,一般只需顺着读一遍即可。

二是要提高阅读速度,可以掌握看书搜索法。所谓搜索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扫视图书的过程中,要注意搜索我们感兴趣的语词、段落,搜索书中某些特殊的内容,而且要有目的地加以记忆。尽量不去记那些无关紧要的词句,要记住作者意图及内容实质。掌握了看书搜索法,我们也就有了有效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保证。

三是要提高阅读速度,可以掌握速读概括法。要力求迅速把握书中主要脉络和大意。要带着问题阅读。要把书中的主要脉络、大意和特殊观点简要地概括出来。这是快速阅读是否成功的主要方法。

三、慢阅读。

当然,要真正成为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还一定要在快阅读的同时实行慢阅读。没有慢阅读的读者,很难真正成为饱学之士。我们说饱学之士,并非专指把书读饱的人,而应当是读书读得有所得、有独到的见解,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慢读修养几乎是不可能的。

慢读主要用于精读。这是能不能把书读好的关键步骤。在精读的全部过程中,快速阅读只是其第一步,达到对全书有一个概括了解的目的,第二步则是逐章逐节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边记下问题,圈点、画线、评注,第三步是抓住重点,深入钻研,认真理解,也许还会对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深究,得出自己的见解,最后一步就是对全书阅读进行总结,做读书笔记。要完成这些步骤,需要的阅读速度当然只能是慢读。唯有慢读才可能做评点、做摘要;慢读就有可能激发钻研和写作欲望;慢读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新学说的研读、新作品的鉴赏都是不可少的;慢读才可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做到“口动、手动、心动”。唯有慢读才可能精读。唯有慢读才可能深读。唯有慢读一生才有可能熟读几本书。既然慢读就可能反复读。既然慢读就可能重读旧书。对优秀的文学作品慢读,读书人才可能感同身受,切己体察,如身临其境,才有可能进而诵读,诵读才可能记忆久远。

四、浅阅读。

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显然就是一种浅阅读的主张。

当今社会舆论认为,那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阅读,甚至扩大到网络小说阅读,都是浅阅读。数字阅读使得我们社会真正步入信息时代。新时期之初主张的“阅读无禁区”真正得以实践,人们阅读的门槛正在变平,人类信息、知识、思想的广泛交流变得可能,就这一变化而言,数字阅读就称得上是一次阅读的革命。此外,数字阅读还有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许多优势。譬如便捷。查阅资料的便捷、检索信息的便捷、链接知识的便捷、存取文件的便捷,这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优势。现在大家时间都不够用,时间变成碎片,我们想抽空读点书怎么办?在候车候餐的时候,在等候朋友的空当,在无聊的公交车上,打开平板电脑,打开电子阅读器、手机来读书,显然不失为利用碎片时间的好方法。我们去旅行,不能够搬成箱的书跟着走,可是一个电子阅读器就能装下1000 种书,随时点击就能读,用碎片化时间读完整的书或者读些精短的碎片文章,不亦乐乎?

可是,作为健全的阅读生活,在数字阅读犹如狂飙一般兴起的重要关头,还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尽管我们认为碎片化式的浅阅读总比什么也不读要好,可是读什么和怎么读还是有层次高低的区别。读一本纸介质书,尤其是优秀的纸介质书籍,需要更强的阅读力。

五、深阅读。

当今社会舆论认为,纸介质书籍的阅读,大体上被认为是深阅读。我们要毫不讳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提倡全民阅读,就是提倡传统阅读——读书。

中国读者对我国历史名人苦读故事已经耳熟能详,对外国历史名人苦读故事也不陌生。马克思写《资本论》,连准备加写作前后达40 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 种以上。德国大作家歌德花了58 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力学上贡献巨大,建立落体定律,发现物体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年轻时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他依然如故,方有了后来的成就。

全民阅读,特别是深阅读,乃是国家民族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国民素质提高的正途,而现实的阅读状态却是随时都有萎缩的危险,在这个重要关头,对于读书,怎么提倡都是不为过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你五种读书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zx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