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70岁和30岁的人有何不同,估计每个人都能讲一大堆。
70岁,思维迟钝,气血衰弱,心有余而力不足;“人生七十古来稀”可不是一句空话。
30岁,风华正茂,基本的工作经验有了,成家立业,扬帆起航,前途无量,心比天高。
在很多时候,70岁和30岁确实不一样。工作中,70岁的人可以当顾问,30岁最多独当一面;生活中,70岁被人担心,30岁无所顾忌。
然而,在跑步这件事情上,70岁和30岁其实没有区别。
这段时间,最让人感慨的两件事:一是30岁左右的几位跑友,膝盖半月板拉伤,纷纷动手术,跑圈里的晒图让人无语;二是几十年如一日、74岁的张老师一周多没有跑步,医生反复提醒要注意休息。
30岁和70岁,居然遇到了同样的事:跑步过量,身体损伤!
身体是自己的,这是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事到临头,不管是30岁,还是70岁,竟然都不当一回事儿,都成了“拼命三郎”。
那几位二三十岁的小友,都是跑群里的大神,全马成绩全部在三小时以内,每月跑量早就不止300公里。运动损伤是必然的,只是之前都不吭声,大家不知道而已。
张老师是我们的偶像。只要在运动场跑步,就一定会遇见张老师。张老师的最大特点是绝不休息一天,下雨天就在家里跑,从厨房到客厅,从卧室到阳台,不够7公里决不罢休。
30岁的人难免有虚荣心,跑步想法很多挺正常,都希望跑得更快更远、成绩更好,最好能够拿奖牌。
70岁呢?有人是因为无所事事、无聊,有人还想创造奇迹、还想证明自己,“老夫聊发少年狂”,似乎也无可厚非。
然而,在跑步面前,只要违背基本的运动规律、生理诉求,30岁和70岁完全一样。
一、休息是最好的恢复,有张有弛才能持之以恒
30岁,或许,睡一觉就能恢复过来。晚上醉酒,第二天依然可以精神抖擞。70岁,醉酒就是大病一场,别说第二天上班了,连吃饭都会没有胃口。
但是,恢复时间可以有长短,休息却是必须的。
30岁,可以跑六休一,却绝不可天天高强度训练;70岁,哪怕是慢跑,每周也得休息一两天。
弦绷紧了会断,肌肉绷紧了当然会疲惫不堪。当肌肉对骨骼的支撑作用降低,受伤的概率自然大增,身体罢工是早晚的事儿。
科学跑步,每周休息一两天才算合格;跑一休一又何妨!
二、身体的反应需要观察,掉以轻心就会后患无穷
张老师几个月以前踝关节开始发胀,每每问起,他总是说:跑了几十年都没有问题,肯定和跑步无关,或许是周末不应该爬上吧。
那几个三十几岁的大神,跑步资历都不断,常常指导新来的跑友。重点是,他们的自信心特别强,压根儿就不相信自己也会受伤。
当我们失去对身体的细微观察,对每一次跑步的状况不再用心体会,其实已经埋下了隐患,爆发是早晚的事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反过来说,一切伤痛都源于小小的隐患。莽撞是跑步的大忌!
可以迷信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但不可以不知道身体的具体状况。跑步的最高境界永远是绝不带伤跑步。
三、心态无老幼差别,没有好心态就没有健康的跑步
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跑步,跑步也不是为了做给任何人看!
我们可以晒朋友圈,可以比距离、比配速,但归根结底,跑步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跑步。
他人的赞扬可以激励我们,朋友的羡慕可以增添脸上的光彩,但是,只有跑得健康、跑得长久才能让这种激励更有价值、让这种光彩更有骄傲。
好心态对每个年龄段都一样,30岁更要放慢速度,尽量虚心一点;70岁更应该懂得控制,一两天不跑无伤大雅。
健康是一门学问,心态是基础。
30岁当然得为自己而活,不疾不徐,从容淡定,这样的人才是真牛逼;70岁依然过于在意别人想法,谦虚固然不错,委屈自己进而造成对自己的伤害却是一种罪过。
跑步很简单,但依然充满学问。
30岁和70岁的人,在跑步面前都一样:不懂得自我控制,不关注过程中的每一步,不摆正心态,其结果没有差异。
要知道,跑者永远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没有早晚,没有快慢,差别只是跑与不跑、今天跑还是明天跑。只要跑起来,所有跑者都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