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做讲师试讲的PK活动,其中有一位朋友Y老师的成长非常明显。
我先说说她的成长经历。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是在某一次我主办的沙龙,但是也不知道是谁推荐过来的,因为是通过线上裂变而链接上,现场来听课的,也只有寥寥十多人。场面可以说是不算太热闹了,而当时她是最有兴趣,而且也是最积极报名的。
如果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们的沙龙往往都是给予价值比较多的,总是不好意思提成交。而当时这位朋友能参加我们的培训师研修,靠的完全是缘分。
坦白讲,很多参加高阶培训师研修的伙伴,基本都是接触时间比较长,了解比较深,感受到价值,才来参加。这种说来就来的人,如果不是土豪,就是小白。
你猜他是哪一种?
最后事实证明了,他真的是小白。
小白是喵星人作为小白,从一个没有讲过内训的人,到今天能在培训师PK当中拿到第一名,把几个企业里的培训老司机pk下去,靠的是什么呢?
据他说,有两点:
1、有一位靠谱的教练
2、自己的不断练习
过去我们觉得,有一位很牛的导师就可以了,但是我们知道,在国外,也有很多导师非常的牛,知识很渊博,但是能成才的学生却非常少。这当然是跟导师本身的带人方法密切相关。
有的导师懂得关注学员的问题,即使根据学员的状态,适当地进行调整。
举个栗子,如果学员是零基础,根据学习目标分类法,这是他的目标应该定位为记忆和应用。
也就是说,这时学员的成长方式,主要是以记忆内容和简单重复练习为主。
如果用我们的教育阶段来比喻,这就是小学阶段。而这种学习阶段不只适合培训师,也同样适用于销售人员的培养。可惜很多公司并不重视这些,所以很多公司的大部分销售人员,都是粗放式的管理,连基本的训练也说不上。
当然,Y老师之所以能成长那么快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个阶段的成长也很简单也很粗暴,就是说,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
只有死记硬背到滚瓜烂熟的阶段,也就是能够自如的调用各种方法知识的时候,这时就可以进入综合的场景去进行练习。
举个栗子,Y老师在上一次PK活动中(3周前)他的排名是垫底的。且不说她的竞争对手水平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当时大家对他的反馈是:太理论化。
虽然当时我出差,不在现场,但是我是可以预想到她的情况,因为他的讲师手册是我发给他的,讲师手册里的内容的确是偏理论一点。同时我们在做使用说明的时候,早就清楚解释过,这套资料的确会偏理论化,而我也提出了有效的办法让每一位使用者讲的生动一点,落地一点,只是当时他的水平没到,或者说机缘未到,听不懂,理解不了。
说教太多,听不懂直到这一次,他已经有过多次练习的积累,对于内容的理论框架已经比较清晰,也就是说,骨头脉络已经清晰了,接下来就开始要填血加肉。
而这些骨肉,真正是让课程显得丰满,有趣的地方。
回想起上次给他做私教到今天为止,也不过是短短两周而已。可能Y老师的资质并不是特别高,说白了,脑筋不一定特别灵活,可是勤奋也是可以消除很多障碍。
为什么勤奋能帮忙呢?
其实很多人也会勤奋,为什么却进步不快呢?
有个说法,你是把一年的经验重复了30年,还是有30年的经验。这种说法很说明问题。
过去我们都追求快,所以只重视勤奋,却不重视思考。毕竟过去能跑得快,能抢资源就行,但是今天,这一套已经行不通了。过去10年超常成长的互联网公司,到了现在,已经全线回复正常,腾讯的业绩报表已经说明一切,发展缓慢,公司成长预期不高,股价下跌。
就连前阵子成长最快的x多多,用户基数增长也见顶了。
说白了,该用的都用了,不用的,也基本不会用了。
接下来,就是你死我活的时代,各大巨头开始要明刀明枪地对着干。
而很多小公司,就是那些只会冲,不会思考的公司,将在更激烈的竞争中成为炮灰。
所以,工作中的思考,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
至于说Y老师,他除了勤奋,还比别人多了什么呢?
比如他会听取学员的反馈。
很多培训师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处于成长期,往往很兴奋,只在乎自己的成长,而不关注别人的感受,也是人之常情。人在年轻的时候,也是爱一意孤行,只有到了年纪大了,收到挫折多了,而且精力不够用了,才懂得思考运用技术。
真的愿意思考的时机,也是要在遇到瓶颈的时候。
挫折才会思考前面打好了基础,再加上现实遇到的瓶颈,这时其他人的负面反馈,他就会听懂了。
否则,没有挫败感,他会拒绝思考。
Y老师提到让他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又一次他对着儿子磨课,儿子跟他说:“Y老师,你一直在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这一句话,让他醒悟到,有些内容,他并没有讲清楚,不够具体,所以才会来请教我。
其实,人是不需要别人提醒的,我也认为我对他的指点,只占很小一部分,而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是他自己的思考和不断自我训练。
PS:当然我知道外面有很多老师甚至都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更不要说能给到有效建议。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而就是其中的一个。就是这么自信。欧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