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霸来犯东营,子均差人报知诸葛亮:“阳遂之敌忽出,来攻东营。”
诸葛亮卧在床上说:“此是司马懿听吾有病,不知真假,故令人来探视虚实。可令文长与子均一同出寨迎敌。”
文长领命,出帐上马,引本部兵来接应子均,二员大将一同出寨列阵迎敌。夏侯霸见是汉国名将文长,仓皇撤军。文长与子均挥师掩杀,一直追赶到阳遂城下方回。
众文武至诸葛亮榻前问安。诸葛亮说:“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章,尔等要以此为训,正身执法,不可害民,切勿轻忽。”
众人哭着领命。诸葛亮又说:“内又有《军令》、《兵要》、《转运》、《南征》、《北出》五篇兵法,诸将要勤加学习,不忘先帝之志,为国出力。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武都、阴平二郡,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恐有失。”
诸葛亮一一嘱咐完毕,昏然而倒,至晚方苏,便连夜表奏天子。天子闻奏大惊,急命尚书李福,星夜至军中问安,兼询后事。
李福领命,趱程赴五丈原,入见诸葛亮,传天子之诏,问安毕。诸葛亮说:“吾不幸中道丧亡,虚废国家大事,得罪于天下。我死后,公等宜竭忠辅主。国家旧制,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吾命已在旦夕,当即有遗表上奏天子也。”
天使领下言语,匆匆辞去。诸葛亮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这是最后一次巡营。
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他再不能临阵讨贼了,再不能驰骋沙场了,再不能实现光复汉室的理想了。
诸葛亮巡营,众将士都严整装束,分列寨旁。他坐四轮小车缓缓而来,将士皆哭拜于地说:“丞相!保重!”
诸葛亮虽无限伤感,但在将士们面前,他却一路坚持面带微笑,勉强对众人招手示意。
回到帐中,病转沉重,乃唤杨仪说:“姜维、子均、廖化、张嶷、张翼、子远等,皆忠义之士,久经战阵,多负勤劳,堪可委用。我死之后,凡事俱依旧法而行。缓缓退兵,不可急骤。汝深通谋略,不必多嘱。姜维智勇足备,可以断后。”
杨仪泣拜受命。诸葛亮口述,杨仪代书遗表,以达天子。
内容如下:“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口述毕,诸葛亮昏厥过去。人报汉中百姓前来求见,杨仪、姜维接入,原来是当年献草之民,恰路过五丈原,前来探望诸葛亮。
献草之民闻诸葛亮患病,大惊,急奔榻前。诸葛亮渐渐苏醒,草民说:“才几年不见,丞相怎病成这样?”
“山路崎岖,你怎么来了?”
“乡亲们听说我要到五丈原,都让我代他们问丞相好,不料丞相竟如此。”
“年年兴师动众,让乡亲们受苦了。代我说声:对不起。”
草民嚎哭道:“‘不,丞相。我们纵使辛苦,也毫无怨言。我们的父兄在战场牺牲了,也从不怨恨。因为乡亲们都知道:您这样做,是为了全天下百姓能得享安乐,过上幸福日子。”
“先帝在日,常言百姓终日劳碌,却不得食,故而临终嘱咐我:一定要善待你们。我走之后,转告乡亲们: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坚韧的活下去。”
草民泣泪点头。诸葛亮又对杨仪说:“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可在军中选一像我之人,坐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杨仪一一领诺。
是夜,五万将士朝天哭拜,祈福祷告。
忽然,北斗星侧,有一亮星陨落,划破长空,砸向西方。三军慌乱,不知所措。
这时天使李福又至。此时诸葛亮昏绝,口不能言。天使大哭:“我误国家之大事也!”
诸葛亮虽仍闭目,但嘴唇微动。军医说:“丞相醒了。”
天使忙趴于诸葛亮耳边说:”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刚才慌乱,竟然忘了,故复来耳。“
诸葛亮似睡似醒,缓缓的说:”蒋公琰“
”公琰之后,谁可继之?“
过了好一会儿,不见诸葛亮回答,天使又趴在耳边急道:”我误国家之大事也!”
诸葛亮嘴唇微动。
“公琰之后,谁可继之?”
”费……文……伟……“
”文伟之后,谁当继者?“
连问数次,许久不答。
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夜,寿五十四岁。
后杜工部作诗云: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白居易作诗云: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初,汉国长水校尉廖立,自谓才名宜为武侯之副,尝以职位闲散,怏怏不平,怨谤无已。于是武侯废之为庶人,徒之汶山。及闻武侯亡,乃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
李严闻之,亦终日大哭,不足一月即病死。盖严尝望武侯复收己,得自补前过;度孔明死后,人不能用之故也。
后元微之作诗云: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武侯奄然归天。姜维、杨仪遵遗命,不敢举哀,依法成殓,安置龛中,令心腹将卒三百人守护。
又挑选与武侯身材面貌相似者,草民上前说:“我天生无胡须,若安上胡子,百米之外,定可以假乱真。”
杨仪扶额:“你若肯帮忙,再好不过。”
草民带上假胡须,众人仔细端详,都说:“别说百米之外,二十米之外都分不出真假”
一切布置停当,杨仪随传密令,姜维断后,各处营寨一一退去。
再说此夜,司马懿众人也都立在帐外观看此奇异天象。只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汉营一侧,隐隐可闻雷霆之声。
细作密报:“诸葛亮死矣。”
懿大惊,即传令起三军追之。方出寨门,转念一想:孔明为了赚我,无所不用其极。难道这是诈死之计?今若追之,必中其计。
遂复勒马回寨不出,只令夏侯霸暗暗放出数百轻骑兵,往五丈原方向哨探。夏侯霸引军至五丈原察看,不见一人,急回报司马懿:“蜀兵已尽退矣。”
懿跌足说:“孔明真死矣。可速追之。”
“都督不可轻追。当令偏将先往。”
“此番须吾自行。”
司马懿遂同二子一齐杀奔五丈原来,呐喊摇旗,杀入汉寨,果无一人。只捡到一套八阵法图集。懿顾二子说:“汝急催兵赶来,吾先引军前进。”
于是司马师、司马昭在后催军;懿自引军当先,追到山脚下,望见汉军旗帜,乃纵马急追。
忽然山后梆子响,喊声大震。只见汉军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
懿大惊失色。定睛看去,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武侯:纶巾羽扇。
懿魂飞魄散:“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又堕其计矣!”
调头就跑。背后姜维高呼:“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计也!”
魏兵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司马懿抱头鼠窜五十余里,背后一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
懿用手摸头:“哇!我头还在!”
魏将曰:“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
懿喘息半晌,神色方定。睁目视之,乃夏侯霸也。司马懿这才徐徐按辔,与夏侯霸寻小路奔归本寨,使众将引兵四散哨探。
两日后,细作报:“蜀兵退入谷中之时,哀声震地,军中扬起白旗:诸葛亮果然死了,止留姜维引一千兵断后。前日车上之诸葛亮,乃山民所扮也。”
懿叹道:“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
自此中国人有谚云:死诸葛吓跑活仲达。
后人作诗云:长星半夜落天枢,奔走还疑亮未殂。关外至今人冷笑,头颅犹问有和无?
司马懿乃复引兵追赶。行到赤岸坡,见汉军早无影无踪,乃引还。顾谓众将曰:“孔明已死,我等皆高枕无忧矣。”
遂班师回。一路上见诸葛亮安营下寨之处,取出捡到的八阵法图集,一一核对:前后左右,勾连相对,大营小营,环环包裹,变化无穷,整整有法。
懿叹曰:“天下奇才也!”
于是引兵回长安,分调众将,各守隘口,懿自回洛阳面君报捷。后来司马懿独揽魏国大权,他的儿子们灭掉曹魏,建立晋国。
再说杨仪、姜维排成阵势,缓缓退入汉中,然后更衣发丧,扬幡举哀。汉军皆撞跌而哭,甚至有哭死者。
噩耗飞入成都,天子垂泪:“天丧我也。”
哭倒于龙床之上。侍臣扶入后宫。吴太后亦放声大哭不已。百官无不哀恸,万民人人涕泣。天子连日伤感,不能设朝。
仪等扶孔明灵柩到成都,天子引公卿文武,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地。天子命扶柩入城,停于丞相府中。其子诸葛瞻守孝居丧。
费祎奏曰:“丞相临终,命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亦不用一切祭物。”
天子准奏。择本年十月吉日,天子自送灵柩至定军山安葬。降诏致祭,谥号忠武侯;令建庙于汉阳,四时享祭。
后杜工部作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杜工部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草民回到乡亲们中,将武侯的遗言转告众人,众人无比怀念武侯,都说武侯定是上了天堂。又因武侯是在中秋节前后永远离开他的人民,所以两川之民,自此每逢中秋,就制成能飞上天堂的灯笼,许下心愿,传递给他们的武侯。此灯称为:孔明灯。
人民铭记武侯的话,在几千年黑暗凶残的古代,像野草一样坚韧的活下去。
武侯辞世三十多年后,司马家的晋国灭亡汉国,昭烈帝、关公、武侯众人所终生为之舍身忘死的理想,最终破灭。
但是,在虎狼当道的残暴古代,心心念念为人民福祉而战,最后却壮志难酬的昭烈帝、关公、武侯众人,他们的浩然正气,却穿越时空,长存在世世代代中华人民心中。
即使在蜀汉灭国几十年以后,晋朝的陈寿仍惊讶的发现:益州、荆州、凉州的百姓竟还在追忆怀念他们。
千年以后,唐朝的官员震惊的发现:尽管已经无数朝代更迭,全国九州的百姓竟还在追忆怀念他们。
近两千年以后,在中国、日本、朝鲜等东亚各国,讲述他们故事的小说、电影、漫画、游戏、电视剧竟还层出不穷。
两千年来,世世代代的人民,在谷堆旁、在篝火旁、在田野间、在街头巷尾、在戏台上、在文字中用他们各自的语言,或夸张、或质朴、或神话、或现实,称颂着他们的事迹。每当他们团聚、胜利,人民便喜,便欢呼;每当他们失散、败绩,人民便皱眉,便哭泣。
几千年的黑暗历史中,他们像一道光,划破这漫漫长夜。饱经苦难的中华儿女,永远铭记这道光曾带给自己的小小温暖,尽管这温暖是如此短暂。
人民英雄,千古长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