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经历的事其实不少,但我明显感觉到我的表达欲没有那么旺盛了。以前有一点琐碎的感悟,想法,喜悦和悲伤都会想表达,不管是与人说也好,还是写文字也罢,总之要给它找一个出口,现在似乎不需要这样的出口了,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我就能清晰感受到我自己的情绪,并且能迅速平复我的心情。
过去好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我不被爱,也不知道这种莫名的感受来自于哪里,我总觉得我要被别人喜欢,被肯定才能证明我存在,后来我就各种途径宣泄我的“价值观”,把自己置于很多与我关系不大的人和事中,我似乎忙了起来,似乎有了存在感,似乎在被肯定被喜欢,好像一切都在证明我的价值一样。
然而,一天又一天过去,我的感受却越来越差,就是那种“得到”的感受过后是无尽的想要逃离,那种感受让我心里不断重复着一句话“因为年轻,才那样渴望拥有,因为成熟,才如此渴望遗弃”。对,因为成熟,所以不愿在各种无足轻重的关系里浪费时间,也许有人管这叫断舍离,但于我而言是,也不是,我不是刻意要断舍离啥,我仅仅只是喜欢清静。
曾经我以为我应该趁着年轻去开始轰轰烈烈地过这一生,应该策马奔腾活得潇潇洒洒,应该穿越平原和山丘,湖泊和江海,去感受我所未知的一切,甚至我曾有一个渴望流浪的灵魂。但事实是,后来我结婚了,我工作了,我有孩子了,我创业了,我回归故里了,我的孩子开始上小学了,我的心性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我不是不再向往我曾向往的一切,我只是觉得我目前有更该负责任的事要做,所以我开始了认真做一个妈妈。
儿子刚上一年级,我才这才开始带儿子读书(不想过早消耗他的意志,开发他的潜力),让他感受学习的美好,陪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陪他练字,磨练他的心性,培养他的注意力;他的生活习惯一直都很不错,基本上洗衣服,洗自己的贴身衣物,洗头洗澡,打扫卫生,做简餐都很ok,这一点我们从他很小就开始着重培养了。前两个月女儿跟她奶奶,一日三餐都是她奶奶喂,每天过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觉得大人没有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无意识的也不行,我尽量陪伴女儿玩,让她尽情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锻炼女儿独立吃饭,独立收拾玩具和她的衣物,培养她的生活习惯(她三岁半)。
前几天带女儿跟几个老师朋友聚餐,几位朋友惊讶于我女儿的独立,更惊讶于我对孩子的“不闻不问”,我跟她们表达到,我们做父母的99.99%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的方式却不一定对,其实,不怕你不爱孩子,就怕你不会爱孩子。如同不怕你不管孩子,就怕你乱管孩子,总把自己认为对的强加给孩子,让他们成长成你自己喜欢的模样,糟糕的是孩子未必会按照你期望的模样成长,更糟糕的是你的认知它未必就正确,但孩子却失去了反抗能力。
我一直的观念都是让孩子就是孩子,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生活,去感知生命,去感悟人生,最后去参悟活着的意义,而不是我们不断告诉他们这一切都是为什么。让孩子自己去过他的一生,我们只是他人生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他们可以表达任意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我只会引导他用更好的表达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教他们学会善良和明辨是非 。
育儿的过程其实就是育己的过程,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孩子,我们首先就得成为与之匹配的父母。我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幸福,性情温和,不急不躁,所以我得是心境平和的人,我该修的从来都是自己,不管闲事,不随意心疼别人,不先入为主悲悯他人,更不自以为是地觉得啥都是为别人好。
人不断地修自己,就会放下对世俗的厌恶和憎恨,会不断明白人性,了解人心,会理解很多人的选择,会原谅曾经伤害自己的一切,会理解原生家庭里自己曾不满的父母,人来世间走一趟,最大的意义或许就是一个家庭以往所有一切不幸,痛和恨在自己这里了解。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要走的路,别总操空头心,担心是诅咒,祝福才是爱。
总之,不和自己内耗,不与世俗纠缠,活在每一个当下,如此,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