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慢工出细活。但现在又有几个人真的能从沉下心来去慢慢打磨一件事件,有种工匠精神就是这样,十年磨一年,但快节奏的生活,大家都喜欢快成效,最短时间内见到效果成果感越高。其实不然,教育也是如此。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也是一种慢的艺术,但现在又有几人能坚持这种慢的艺术呢。这里也涉及到一个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常常这样:效率的水适当地降下去,质量的石才能露出来。可现在很多地方主抓成绩,搞题海战术,于是一味求效率,质量自然也就无法保证了!
一很多教师信奉“题海战术”,没错,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学生并没有掌握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教育哲学家怀特海所说的“惰性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当一个教师所教的知识无法转化为学习智慧/精神滋养,那还能称为教育吗?所以书里提到要处理质量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和谐共生。
如何看待过剩的效率?
为何会存在效率过剩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课堂的低效无效乃至负效。课堂的低效很大程度问题出自教师身上,有些教师上课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是否吸收,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全然不顾,经常一节课上完学生是懵懵懂懂的,也有一一些情况是课堂容量太大,远远超于了学生的承载水平,学生自然无法接受,还有一类情况,有的教师对待教学极其随意,上课就是走个形式,给学生看电影,然后课堂一拉而过,不得而知,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毫无收获,如果教师随意应付教学,那要为之付出代价的很多时候是学生,于心何忍呢!听过这么一句话,现在有些老师上课就是在播PPT,学生的感觉就是在看电视,一会换一个台,学生根本没来得及反应下个节目就到了,这样叫教学吗?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明天的事情今天做。这样会有一定的成效,有些学生通过超常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呈现,但长久来看是不符合学生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人为地拔高标准效果跟揠苗助长是一样的。所以教师要警惕自己所教是否有教育过剩的问题。
如何增质提效?
郭思乐教授说得好:儿童生产了知识,他就爱知识,也就能不同凡响地出色地用知识。”这对知识及其学习本身,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优质境界。在我理解,这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自然而然就会主动自发去学习,所以这与填鸭式/灌输式学习的学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我们追求向往的提效的方法。我们要去追求优质的教,在这背后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备好学生学情,不断去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去达到真效,真效的突出特征是后发性和可持续性,真效值得我们去追求。
现在教育都在提倡减负,但很多时候都只是作业减负,仅仅是减少学生的作业并不能提高教学效果,真正有效的是布置高质量的作业,少而精,而这也需要教师背后花费大量的精力。不要一味地将问题简单化,而是需要更深度地思考。
以新的质效观引领“改课”
效率与质量这个概念不能只强调一者,我们需要找一个平衡点,确立和坚守质效管,才能创造与发展更具意义,更有价值的质,才能引领课堂变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