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美镇拥有革命根据地之一的虎崆岩、闽西南最早的土楼、廉政教育基地刘霖故居等众多红色文化、教育、旅游资源的漳浦。近日,将推进一批红色文化、教育、旅游线路等方式,努力将自身打造成霞美镇红色文化旅游区,让红色文化旅游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霞美镇位于漳州漳浦县东南部,东临台湾海峡,近海称浮头湾、后江港、旧镇港,隔旧镇港与六鳌半岛相望;西与杜浔镇接壤;南与下蔡林场毗邻;北与旧镇镇交界。陆地总面积83.5平方公里,海岸线13公里。省道漳东线公路贯穿全镇9公里,漳诏高速公路在漳云线西侧与之并行,贯穿镇境。镇境北临旧镇互通口,南临杜浔互通口。
闽西南最早土楼堡
贻燕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刘氏家族建造,长方形三层内通式御寇楼堡,长32米,深25米,地基以黄土夯实,一层石地基,上为三合土板筑墙体。楼外墙厚0.8米,内墙厚0.6米。门向西北,石构平顶,门前1.5米高台阶从门右侧上下,门上嵌青石匾,刻“贻燕楼”三字楷书和“时嘉靖申年仲冬立”二行纪年楷书。贻燕楼为闽西南最早的土楼堡之一。
刘霖故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刘霖,是漳浦县明代著名历史人物,曾官至山东监察御史、广东参政等职,其为官清正、执法如山、爱民如子的美名被载入史册,在漳浦县民间广为流传。刘霖故居,两进三开间,土木结构,左青龙右白虎,总面积约230平方米,曾一度荒废。如今在刘霖后裔子孙合力重修下,焕新颜。
历史上记载的关于刘霖为官清廉,刚正斩皇亲、大义废苛捐等事迹,在该县民间流传极广,深入人心,极具深厚的廉政教育意义。在漳浦县纪委的大力支持下,霞美镇将其列为廉政文化教育示范点,也是漳浦县对刘霖的历史文化地位得到肯定。
刘坂村建于明弘治前后,南明弘光元年(1645),乾隆七年(1742)等多次重修。城为条石构筑,中间填土,墙上三合土城垛,设四城门,城门条石精砌。东门青石匾,刻楷书“扶桑日丽”;西门粗花岗石匾,刻行书“细柳云凝”;南门嵌粗花岗石匾,刻楷书“海甸虞风”,边落款“乾隆七年,季春重建”,北门为花岗石框嵌青石匾,刻行书“雄图星共”,落款“弘光元年元旦,主人维城立”。刘坂城内古厝与新居错落分布,保存较为完好的四个城门守护着刘坂村。
刘坂刘氏思敬堂隐藏在刘坂众多小巷之中,明万历年间建,清乾隆年间重修。祠堂坐西向东,由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悬山顶。
刘坂威惠庙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明万历十三年毁于火灾后重建,祀开漳圣王庙陈元光及其部将李伯瑶、马麟等。庙中保存刻有各种图案的石础石刻较多。庙坐西朝东,土石结构,分前殿、正殿及后殿,中间均设天井、庑廊。前殿及正殿祀开漳圣王及其部将,后殿祀王公爷。
眉田城,建于明代晚期,为张氏族人所建造。清乾隆年间,村民张妈求组织天地会起义,事败被杀,为天地会历史上最早的起义之一,清初曾派把总驻守于此。城门后均有土地公庙,祀土地公。城后为梁山余脉眉山,有小溪流到城北分为两条,形成天然的护城河。
张氏家庙为眉田张姓总祖祠,始建于明代。坐北向南,由前厅、天井庑廊和正堂组成。面阔三间,夯土墙,抬梁式木结构,悬山顶,燕尾脊,木悬鱼。张氏家庙曾作为村里的小学,师生们在此传道学识。
泗洲文佛建于清朝,2010年重建。庙坐北朝南,主殿上方悬“泗州文佛”匾额。庙内主奉泗洲文佛、开漳太尉公(张伯纪)、王妈等神明,香客信众前来朝拜络绎不绝。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十月初一都要举行隆重的传统民俗文化节。
漳浦县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
虎崆岩亦名虎坑岩、木石居,金岗山东麓巷内水库西面山坳中,是漳浦县革命根据地之,是解放战争时期漳浦县委机关驻扎地,也是时任漳浦县委书记吴庭坚同志殉难处。待至山谷,花岗岩形成的天然石棚石洞赫然跃入眼前。石洞前的广场边几块巨石上题刻着“浩气长存”等。虎崆岩主洞,一块约百平方米的巨石为盖,经人工构筑,南面加砌洞前墙体,洞门,嵌有青石洞匾,刻篆书“木石居”、“戊申瓜月置,桃园洞升题”边款。洞中也已修筑,形成一间约40平方米的主石室,室后有台阶登上后洞,后洞以无数个小石室组成,曲折通向西侧的后门,后门隐于树木山石之间,极为隐蔽。
山前村,始建于明中期,清代重修。坐西向东,由三川殿、天井、两侧庑廊和正殿组成,祀玄天上帝庙,配祀广济祖师、显德夫人。三山国王庙是漳浦仅见的三山国王庙。
每逢傍晚,没有云雾的遮挡,漳浦后寮美丽日落的场景就将上演:海面的天空由明亮的白色变成瑰丽的红色,海上一艘艘渔民驾驶着的渔船,归途中或许带回美味的霞美牡蛎。海水在落日的映衬下波光瑟瑟,而整个天空被渲染得绚烂无比,散发出令人心醉的光晕,“最美的日落”, 构成了漳浦一幅壮丽的画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