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最重要的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和直觉,它们已经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史蒂夫·乔布斯
倾听内心的声音对许多名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这不仅体现在有很多相关的名言,还体现在人们提到它的频率。在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笔下,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因为听从内心的召唤,中年抛妻弃子、穷困潦倒、贫病交加,最后客死异乡。在普通人眼里这应该算是比较人渣比较悲惨的例子,但作家描绘的是一位了不起的举世闻名的画家,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原型即是法国后印象主义画派三杰之一的高更。
保罗·高更是与文森特·梵高、保罗·塞尚齐名的画坛巨匠,其画作风格质朴、线条简洁、具有冲击力的形式感和装饰性。代表作之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原始而神秘,展现了人类从诞生至垂死的生命历程。当我坐在空阔的图书馆的阅览室里,侧脸望向匆匆经过身后的两三个人,恍惚就想起“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这样的哲学命题,仿佛置身于外太空不知名的某个星球,自己也是个不知名何的外星人。我们为什么是人?为什么是如今的样子?有种身在其中,却灵魂出窍的迷思。
《月亮与六便士》描述了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后半生,从他中年抛妻弃子开始,到在塔希提岛上度过生命的最后几年。作者让他以一种被上帝召唤的天才的方式行动,并带领读者揭开他不为现实折腰追求艺术理想的生活真相。作者对他的悲剧人生给予了最大的同情和理解,也通过艺术的夸张,最大程度还原了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作为人的真实。对于斯特里克兰德来说,“满地都是六便士,而我却抬头看到了月亮。”现实的利益是好的,可是总要有人看到月亮,因为相比月亮,六便士显得多么肤浅啊!但正如作者指出的,只看到月亮的人是多么的冷酷无情,多么的忘恩负义,多么的……悲惨!
也许这个悲惨的结论是大多数人给的,作为主人公的斯特里克兰德未必赞同。对于他来说,追求理想的艺术就是生活方式,而且是适合他的!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容忍这样的天才,在这一点上,他被人理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比梵高好不到哪去。有一种理论认为天才是超前于他所处时代的人。《乌合之众》里也提到,想要普罗大众理解超前的东西是不可能的。我想《月亮与六便士》被人贬抑的原因也许就在这里,同理,这也许就是它为什么成为经典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