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是经典,是经过大众评断而留下来的时代之作。特别是现在的时代,大家都推崇要读一读名著,或者不知道从什么书开始读起时,首选都是名著。
记得我初接触书本时,也是从名著选起,比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司汤达的《红与黑》,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等,在十几岁的年纪来读这些书,大概很多是读不懂的,当时也写下一些读后感,大概就是对内容的总结,对感情方面不是很理解。
现在我三十多岁,再读名著时,又有了另一层理解。其实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名著,我根本读不懂,比如《在路上》,那些萧条的经济和人们堕落的思想,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必要记录下来,比如《猫》,那些文绉绉地话,读都都不懂,晦涩难懂,也不太喜欢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方式。这只是我个人的片面之词,是我读不懂,但他们还是存在他们的价值和意义,留给读得懂的人去欣赏。
最近读陶瓷兔子的《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这是一本关于名著类的书评,真正意义上也算不得书评,并没有从写作手法或者时代特征去说明书的好坏,作者是从书中主人公的情感价值观出发,进行议论的。作者联系现代身边的情感故事,融合自己的想法,进行的一系列评价,多一个方面去了解名著的意义。
在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作者谈到对于连的看法: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为自己想要的生活拼尽了一切,却还是求而不得的无奈和不甘。最后于连被另外的情妇告发,本来就快要得到一切荣华富贵,却在最后一刻功亏一篑,于连并没有挣扎,而是迫不及待地扑向了死亡。
小说就这样写尽了一个人的一生,他的出生,他的地位,他的付出,他的作为,不难判断他的思想,但最后却是这样的结局,我想作者大概是反映当时社会人们的常态吧,求而不得,所以才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归于绝望,所以才会走向死亡。
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作者对包法利夫人的看法:包法利夫人只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无从安放,却又不知道如何排解的“不甘心”。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小家碧玉,在贵族学校里读过书,一心想着嫁一个有钱人,但最后阴差阳错嫁给一个相貌平平能力平平,一切都很平凡的包法利医生。
按理说,一个小户人家的女孩嫁给一个有稳定工作的医生,也算得上门当户对,如果女主能够勤俭持家,日子也算过得去。爱玛并不这样想,她的心一直不安分,一直想着被呵护,被宠爱,会有更好的物质生活。
她开始作,出轨,沉迷男人的花言巧语,借高利贷疯狂购物,欠钱毫无偿还之力,最后东窗事发,她在绝望中服毒自杀。走向死亡,故事也走向尾声。
其实这只是她想要的东西太多,没有认清自己的地位。一个人想要的太多,没能力得到时,总是会出现一些荒唐的做法,能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他们就会不惜一切去实现,但结局并不会太美好。
在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认为盖茨比不够自信,就算很有钱后也同样不自信,他假装无意在黛西身边出现,故意开派对邀请黛西来参加,让她知道自己的近况,希望她能回心转意。
黛西是一个已婚妇女,丈夫明目张胆地在外面找情人,虽然他们是贵族,虽然他们很有钱,我就看不懂盖茨比喜欢黛西什么?为什么要苦苦守着一个人呢?难道真的应对了那句得不到才是最好的?
也可能黛西是盖茨比的初恋吧,所以他一直念念不忘,成功后才会想着一定要在她面前堂堂正正地追求她,她却再也不是那个曾经的女孩。
盖茨比拉着黛西要去找她丈夫摊牌时,黛西慌乱地开着车,意外地把丈夫地情人撞死了。盖茨比决定为她顶罪,而黛西回家就跟丈夫和好了。盖茨比最后被黛西情人的丈夫杀害,直到死亡时,他还在等着黛西。
了不起的盖茨比,他的了不起就是对感情的执着吧。
在世界上也有很多像盖茨比这样的人,爱得卑微,付出得再多,得到的也只是一点点,因为身份的悬殊,表面的欢乐并没有让他们真正的走在一起,那为什么不选择自然踏实的感情呢?
有时候,我们很在乎爱情,在乎在爱情里的感受,而爱情确实是一种可以让人失去分寸的情感,谈恋爱的人连表情和动作都会不一样。
作者在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其他名著的看法,带着独特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感受。
一本书,每个人看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毕竟每一个人的出身和生活都是不一样的,好比那句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要读懂一本书,就必须从多个角度去看去思考。
希望你在一本书里能有自己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