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55685/713ca7ee3ff33853.jpg)
今天回到老家了,回到自己熟悉的过去,很兴奋,尽管第一次错过了年饭,年味又会少点。县城还是县城的模样,农村还是农村的模样,乡音还是那么土气,我的房间那些旧时的物品依然陈列着,尽管上满了灰。可这些围绕着我,好像又回到年少时一样,摸着那旧时的围巾,光泽一如当初,看着这些在我成长时光里留下痕迹的物品,真好像什么都没变过,我还是那个多愁善感的少女,还是那个充满疑惑和执着的少女。
躺在这个房间里,我记起年少时立下的志愿:要给自己写一本成长的自传。当初想着自己过了20岁写下,现在26了,还没有开始动笔。年少时我如堂吉柯德般的理想主义,但没有他的勇气,那时长大对我来说如炼狱一般痛苦,理想的泡沫被一个个戳破后的难堪,自我的寻找和迷失。我的成长期并不是顺利的,是在蜕变的痛苦中挣扎挺过。那时想着如果我有一天完全走出这成长的牢笼,我一定要写本书记下我是怎么走过的。而后来,我却不再寻求如何挣脱这牢笼,而是接受病习惯它的存在,我达成与自我的和谐,达成与现实的相安无事,都是因为我不再在意那些问题的答案了。尽管如今被领导认为依旧有些理想主义,可是这剩下的理想主义并没有把我置于生活的对立面,反而让我的生活有时也能有七彩光芒般的美丽,让我也能从琐碎的生活中发现这点美,这内化为自我的能量,我觉得这是好事。
想着的确也许可以写一写自传,看看我现在记忆里还存留着哪些画面、哪些故事,看看我是否还记得那时的思索,以时代的眼光看看我存在的成长痛楚与环境的关系,而如今这些经历过的痕迹和思考如何形成今天的自我内核。
今天的我其实也没完全认清我自己是谁,今天的我依旧常常带着巨大的自我怀疑和否定,让我的自信弱于别人。而我实际又有极具自恋的部分,只是自恋的部分会让人不舒服。我在人际交往的条条框框里约束着自己的言行,我让自己看起来亲和易相处和友好,而也在锁着自己的那些棱角和光芒,还包括那些脆弱和敏感。
其实我也真的变得越来越好,我自己也越来越喜欢自己,我让自己更有趣、更多想法、更多认识和思考、更多包容和接纳,以及更多看世界的视角。我在自己的房间里,在我心里真正的家的环境里,我的怯懦变得很小,我看到自己其实如一本书般的丰富多彩,我值得被关注、被探索、被欣赏,值得被爱。
虽然我还是没尝过相爱的滋味,没有体验过二人世界的生活,对于婚姻,我站在墙外都完全不知该如何找到通道。相比年少时,如今我被贴上了更多标签:研究生、白领、文艺青年、大龄剩女、小清新、急性子…这些都不是我,我读的书很少,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图了安稳,心理年龄也依然很年轻,没有时间的束缚时我实际很磨蹭,但我还有更多有趣的美好的部分:我有很强的好奇心,我有很多样的体验和视角,我不怕变化和尝新,我又理解传统和坚守的意义,我虽害怕岁月不给我爱,但我仍赤诚之心地期待爱。
理解我,如图理解了千千万万个他人,理解了这个环境。脱离了集体环境后,对自我的追寻、对生活意义的追寻是这一代人最核心的使命。而我还将继续探索和感受下去,拥抱变化也是这一代人的特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