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被动收入的定义我就不再复述,想必诸位的简书、知乎、微博、朋友圈已经炒这概念很长时间。可能区别在于,有的类似文章作者没有达到一定被动收入,我向来不做标题党,为了避免样本过小,我是连续3年都达到的,勉强够开这个标题吧。本文从总结个人实践经历的角度大致阐述我是如何实现,以后我会详细阐述如何平衡主业和创业/投资之间的关系。
欲望和恐惧
这是推动我去行动,创造被动收入的两个最大动力。
我从来不避讳对追求更好生活、更好经济水平的欲望,我只是不追求奢侈和奢华(很多人怕的欲望是追求奢侈奢华的欲望)。所以欲望在别人看来是洪水猛兽,在我看来恰恰是动力,它能让我对未来目标和规划更加清晰。
我对于经济上的欲望,是能在普通状态下养得起我的爱好,看上去很容易,然而在我整理了生活开支和工资收入后,发现结余是很少的,无法养得起爱好。
恐惧则来源于,就算我抛开爱好不谈,从未来的购买力进行反算,我会越过越差。如果我告诉你,你现在不努力,可能会买不起房买不起车哟,可能并没有什么用,反正努力也不一定买得起是吧;但如果我告诉你,你现在不努力,以后你对孩子,一定没有你父母对你那么好,你一定提供不了你父母为你提供的条件,更别说回报父母了,你什么心情?
我当时慌得不行。
工资和购买力的计算
我首先做了几个计算,我工资的增长低于CPI,而且是超长期低于,例如某工龄20年的同事工资只比我多400块钱;如果是公司本身的问题,那么我再查看行业,我所处的行业工资绝对值并不低,但缺点依然是长期处于增长较慢的状态。我大致模拟了一下我用工资除掉开支,计算攒钱的速度,然后进行购买力平价后,实际上值多少:
模拟的未来工资和购买力很尴尬,当我40岁的时候只有相当于现在的35w左右,注意,我的开支也是按现在单身的状况算的,可没有计算小孩。而且这只是我从今年开始模拟的结果,如果从14年刚参加工作时开始计算模拟,到2031年开支已经大于收入了。额外补一句,我们公司总经理的工资+奖金也只是比我多了不到3倍。总的而言这个计算结果令我相当失望。
上一代人和我的经济模式差异
除了我自己的观察外,我曾经在不同的阶段和时期,都问过,亦或者父母主动告知我,他们是怎么积累财富乃至保值增值的,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态是怎样的。
原始的积累肯定还是工资无疑,但那时候的开支确实小,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什么没欲望,其实是社会物质本来就少,商品少,等物质丰富以后,很多东西又过了热爱消费的年龄了,所以每个月能存的钱是一大半。
炒股:父母是最早涉足炒股的那批,从纸质股票的时期就开始了。拉通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长度来说,也就前十年赚了一些,08年还被割过一波。
房产: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当时是分配房的制度,现在没有了。没有了意味着在北上深活生生会多出300-400w的开支,准一线城市多出100-200w的开支(我想象如果现在还维持分配房制度,怕是要减少99%提被动收入的人和文章)。然后当年目的用于保值的房产,最后结果增值很多。
普通理财产品:基本没有过,很早期的时候存定期,那时候定期利息是8,甚至10以上。
极低的教育费用:从我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纯学费花了不到2w(95-07年),还没现在本地很多幼儿园一学期多(求不提公立,现在能挤进去的真叫个案)。而且如果把主动学习也算进去,父母那会儿是没这些概念的,我现在差不多每年要花1w左右的各种知识输入。
总的来说,其实不是父母给我有多好的条件,而是就算当年只是普通的,或者中等略微偏上的条件,到现在都要付出相当多才能等价提供了。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模式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如果画一张1990-2010年,工资和生存水平、社会经济的关系:
工资与生存力分析到这里,结论显而易见,未来迫切的是要增加总收入,而不是劳动工资。
股票
因为学的金融,学校也开了证券课程,我大二的时候就尝试炒股。我在前文讲到过,到毕业一年后是80%的收益,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但我认为介于保值和增值之间,还算及格。
往后我换了种思路,把股票当做是定期存款来操作,只买基本面稳定的大盘股,也就是事实上的长线投资。明确告诉诸位今年2月我进了工行和中国平安,我也不知道现在多少钱,因为当时买入后就卸载软件了,主要怕手贱老想炒短,年底再看看。
房产
应该说这两年的成绩主要归功于它。我两年半前经过了宏观系统性分析,实地踩盘80多个,甚至为此短暂加入过房产咨询公司(不是中介)工作,才最终建立了一个房产投资框架,虽然瞎买的人这两年也赚,但以后未必就可以了。我对房产的定位是前中期可为其他项目提供大量的的资金支持。
实体投资
从今年才开始产生持续的现金流,呈上升趋势,感兴趣的可以去看我另一个实践投资系列的文章,我会写得很细。以后大致有几个领域吧:餐饮、出版、民宿、视频/平面广告。我对这部分的定位是未来长期获得被动收入的主要来源。
基金定投
我是按周进行定投,2种类型的基金,一种是纯债基,一种是混合型。这一部分的定位是相当于未来的子女教育花费。
活期理财和国债逆回购
这一部分就是日常使用的资金了,我日常用的钱非常少,因为现金流流转得比较快,往活期里面放的机会也不多。余额宝+银行的活期理财,我长期维持在2W以内的水平,以保证整个资金最大化利用,然后每个月底的时候会归集所有流动资金全部卖出逆回购,再重新配置一次。
技能/知识
不需要本金,我在摄影、音乐、电子产品、数据分析等等上的诸多技能和知识,有变现能力,包括且不限于:拍摄、鉴赏、测评、投资报告、咨询建议等获得的收入。有一些可以往实业方向发展。
保险
保险是作为对冲风险的工具,我现在有很大的底气在投资上横冲直撞,保险是核心。它具有保障的功能不说,其实还具有免于偿债的功能,也就是假如有一天我真的做崩了,外面还欠了债,法律规定,寿险的给付金或者分红金可以不用于偿债。
我的配置模型没说到的就不展开了,不建议去做,我也可能未来会退出。
启动资金来源
这是重点,我已经单独在前文阐述过资金来源渠道问题,感兴趣的可以去翻一翻,基本上如果你想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能获取不少资金的,当然,大部分你得还。拿着不是自己本身拥有的资金,诸位可能会觉得“烫手”?有一点,我前文也提到过,市场经济有很多属性,如果你只是把这些资金看做是市场上资本的正常流动,视野会开阔许多,现代金融本就是信用金融,你获取资金渠道是信用的最大化体现。
风险无处不在
这是个大话题,涉及到从风险种类到风险承受等级的内容,我会单独行文阐述。简单的说一下自己的观点:虽然表面上看我是激进的投资者,但我依然是主张风险先行,某件事我先分析风险和成本,再看收益,最后进行风险对冲,能承担就做,不能承担就不做,做的过程中发生了预计外的风险,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其在做之前想象“亏了怎么办”,不如在做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会亏”。
在行为经济学中存在损失规避效应,即一定数额的损失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其强烈程度约相当于两倍数额的获益感受。著名风投公司a16z创始人马克安德森曾说:“失败的错误时间一长就会忘记,但错过的错误会伤害人一辈子,我们总有一些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不行,你必须无情地开放,不断重新审视你的假设,决不能让自我蒙蔽了你;行动,输了也就一倍,不行动,可能会错误1000倍。”
总结
《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接受采访时说,“你只有一条道路,就是认识你自己,想清楚你到底要什么!这是一条最古老的建议,但它比任何时候都迫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