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是我在探言几又的时候,跟昭妞一起买的。依然是通过零碎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过程中的点滴感触似也被时间稀释,最后轻飘飘的化为乌有,这次尝试着把散落的片段拼凑起来,试图通过体系化的来呈现读后感。
作者通过这本书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封面上“你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所以这本书就围绕着“见识”谈我们每个人能走多远,是属于认知升级类的书籍。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出生不同、舞台不同、轨迹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命运不同。有宿命论者相信命运的安排,觉得很多事情自己无法去把控和改变,也有不信命者“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燃劲。
作者开篇就谈了自己对“命”和“运”的解读。运也就是运气,小富小贵可以靠一时的运气,但人生这么长,好运哪可能常常眷顾你嘞,是随机分布的小概率事件。“命”却是能影响人一生的,也是决定性因素,谁都想要自己的命好一些。
想要命好,首先要认命和信命,信命是知道自己有所不能,认命则是不超越命运给自己画的线,对于得不到的坦然接受。
这似乎又与我们的教育倡导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相背而驰,这样的价值冲突中让人对“命”这个主题多了一些思考。那什么是命?作者认为命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和我们对自己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人生轨迹走不出这两条线,个人的努力和运气不过是让我们在这两条线之间做微调而已。
无疑,无论是社会的大环境的不同,还是我们所处的圈子不同都会极大程度的影响一个人,而真正能区分个体差异的在于我们可控的因素就是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而已。所以说命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底层的思维逻辑、认知的能力和水平是可以修得的,一个个细微的差异和行为,累计起来就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和命运。
所谓命,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而已,这是我听到的对于命运最客观、最有真知灼见、充满冲突、最具辩证的解读。
既然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何好命?
人的一辈子可能会经历各种麻烦和难题,就如现实的巴掌一样,你会一巴掌扇回去,还是被扇后认怂乖乖的缩回去,还是先会冷静分析下为什么被扇,怎么才能不被扇,怎么才能更体面。第三种选择便是《见识》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思维方式。
01 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
我们都希望被命运垂青成为成功人士,这似乎是大部分人终身奋斗的目标。我们总以为只有成功了人才会幸福,而吴军老师认为成功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本末不能倒置。在人生这条长河中,由长度、宽度和深度来衡量,幸福感有多种来源,最本源的是基因的传承和影响力,除此之外,幸福的来源还有三个具体的维度:爱情和婚姻,对未来的期望和生活的态度。从这三个维度来讲,幸福和物质的关系真不是那么大,所以放下物质丰裕后才能感受到幸福之类的执念。
很多人通过投资希望实现财富自由而实现幸福,实际上自我投资和职业上的进步更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找一个好的配偶,价值观和文化习惯的匹配很重要,就如只有聪明人能欣赏聪明人一样,双方的可塑性、婚姻观、能力才能让双方在未来走的更远。
我们作为基因的载体,不过是因为延续和进化的目的存在,终归是要死亡的。保持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少一些计较、烦恼和焦虑,过好当下每一天才能活出精彩。
人生需要做减法,捡芝麻还是捡西瓜?
我们那么努力的生活、工作就是想要拥有更多选择权,然而现在又要享受不选择的幸福?
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是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的更好。由于这种做法有时违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样也就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
比如印度人,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婚姻中,相对没有太多选择,反倒是幸福指数更高。这并不是提倡大家佛系的被动接受,而是希望我们不要把太多精力花在选择上,少一些选择才能聚焦、更好的经营,才能持续精进。
做减法的关键在于能跳出一般人的思维模式,找到那些其实无关紧要的事情,然后下决心把那些事情放弃掉,比如乔布斯正是因为砍掉了很多芝麻项目和产品,聚焦在个位数的产品上,然后把他们一个个变成西瓜才救活了苹果。而曾经辉煌的雅虎恰恰相反,有数不胜数的互联网产品,但没有什么是NO1,产品上的捡芝麻的习惯害了他。
作为个人我们常常会被眼前的芝麻给吸引住,而忘记了前方的西瓜地,问题在于眼光、思维方式和能力,时间利用的没有效率,更可怕的是渐渐习惯了低层次的追求后心志就会越来越低,很难提升自己。捡西瓜需要能力,不能靠运气,需要长期培养才能获得。我们不妨把重点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格局和影响力,其他的自然就会来。捡西瓜其实也不难,因为大家喜欢捡芝麻。你想要捡芝麻还是西瓜?
有人问吴军博士“怎么才能每天有更多的时间做事情,或者能够抓紧时间?”他答道“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因为你已经很抓紧时间了。你需要做的是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少做事。如果你想通了很多事情不做也无关大体,就不去做他们,这样你就不会天天忙碌了”。
的确是,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首先想到的是应该少做事,而不是让自己更忙碌。很多人总是在争抢时间,忙碌的焦虑却无成效,还不如停下来先想想什么是最重要的,先做减法,少做事情,做好事情,避免在低水平上重复做事情。
大家的智慧
现在科技发展的如此之快,增加见识有无数种方法,但是依然有一道看不见的墙,阻碍了我们的见识。
我们可以从名人的身上汲取他们的智慧。莎士比亚交朋友的智慧在于对人要和气,但不要过分狎昵的分寸感,凡事三思而后行,不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一吐为快的任性,相知有素的朋因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用你的交情。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在经营管理上采用把产品做成牙刷的离不开及爆品的惊喜做产品,从商业本质出发上提供有用内容而屹立不倒,在公司方兴未艾之时考虑未来衰老死亡的问题,这是他的智慧。巴菲特不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司马迁洞察“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管理精髓,从不同维度让我们一睹大咖的风采和见识。
太多的人强调起跑线的重要性,而人生又像是一场马拉松长跑,需要用长期主义者的态度去看待。比如杜鲁门在起跑线上输的一塌糊涂但依然当上了总统,起跑线上的输赢对一生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大。即使赢在了起跑线上,成功也要长期的坚持,把人生当作长跑,少一些患得患失的功利心。
对于活得哪哪都不对劲的人有三个共同的问题: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这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能够获得,而缺乏这三样东西,后天获得的难度就非常大了。
阅读是重启大脑思考的功能,还是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支配的方式,阅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读书来增长我们的见识,开拓自己的思维模式。
不做伪工作者
效率的高低不取决于开始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我们很多人看似忙忙碌碌不停歇,实际上没有产生太多实际价值,提高效率从拒绝伪工作开始。
如果我们站在做什么事情能让公司最大收益的高度去工作,本着积极工作最大的收益是自己的格局去工作,以结果为导向,用有限的资源去解决95%的事情,不要去纠结不重要的5%,我们的境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很多人坚信的10000小时法则,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习惯性失败、林黛玉式 的困境,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用狗熊掰棒子的方式,永远没有结果,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愿景-目标-道路”以终为始,在听到不中听的话也尝试找出其合理之处的不断思考和精进中,通过凡事做记录等方式对于解决这样的困境或许比较管用。
其中谷歌的OKR工作法是一个很好的关键目标达成的管理工具,有助于目标的达成,当我们走完了前面99步的时候记得走完最后一步,把最后的1%做到极致,才会让你与甘愿平凡的芸芸众生有所不同。
在职场中,工作是谋生的手段,而职业是我们一生要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用长期主义的思维,把一件事情拉长到两三年的周期去考虑,我们的选择和态度会有所不同;工作中如果把自己当做一个看客,损失的唯有自己,我们要永远明确,工作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职业发展这个大方向,躬身入局才是我辈之人应有的态度;对于工作中的分歧我们常常会被语言暴力激怒了乱了章法,不妨先停下来反思自己,如果确实是对方的错误,也要发现其背后的目的,当然也要发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要善于沟通和协调,做人谦卑,做事有原则,有效的沟通可以省去很多麻烦,提高效率。
这本书从认知、对于幸福的理解、工作的态度、还有商业的本质以及投资进行了全方位的洞见,很多观点打破了常规,一次次的冲突和一桩桩故事中也让我的见识边界拓宽了一些,值得深入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