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书无非《易》《诗》《书》《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些根比起其他相关的一大堆书来讲,更应该读
同样道理,外国不过是《圣经》《古兰经》《堂吉诃德》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人的著作。西方哲学书,少不了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
书是永远读不完的,但是,权重大的书也就那么几本,新书中,值得读的也就那么几本
读书的全部意义在于,你可以借由作者,体会更多的感知
与自己亲自感知不同,这些感知可以穿越地点、穿越时间、穿越个体局限、穿越集体意识
万物皆备于我,倡导的是无论你体会与感知,得到与失去什么,都来源于自己
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是时空的跨越,只要那个地方有人,只要那个地方有人留下感知,你也可以仿佛到过或者经历过
封建社会用“过去”进行教育,资本主义用“现在”,社会主义最有前途,是着重用“未来”进行教育
活跃于书本上的,是语言的传递,传递的正是感知
而语言便作为工具,但总会有人意识到,语言本身就是思想、语言本身就是行为
对语言分析出了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和道(规律)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二是语言思维和非思维,或说潜在的意识。前一条是通过语言学的认识。后一条是通过心理学的认识。
语言常用作讲道理,然而,用语言来“不讲道理”,是讲道理的反面,并无不可
其实,目的都是收获信仰,不能讲道理和讲道理,似乎分不出高下
人是“有理也信,无理也信”,要认识到,人是理智与非意识的混合体
不讲理,依然有其生长的土壤
科学论者总是低估这种非道理的信仰力量,
作为信仰,只是一个名字,一句话,一个符号,已是足够
不讲道理,却有行动的依据,这样的行为建立在譬喻之上,行为便成了修行,是个体走向整体之路,是觉醒到,自己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这也是佛家的一个核心
与佛家相互补充的是,道家、儒家是从整体出发,去规范个体
常见的就是道家、儒家经典中关于处世、治理的言论
但是,理性与非理性有其统一性,这也是刨除极端后,真正的境界
所谓,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是,保持两种矛盾的观点,依然能够保持行动力
在这里,要捶一下“冥想”,没有谁能够自己把自己举起来,在自我提升与成长方面,“冥想”收效甚微
但是,“冥想”是一个很好的使用自己的方法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客观的物理世界,时间是无限的
而作为生物体,我们的肉体是有保质期的,附着于上的灵魂的时间是有限的
谁都没能完全搞清楚灵魂,但是,深深理解我们的身体是有保质期的,也能让我们穿越时间迷雾,也能让我们自在活一场
除了对于时间、空间的思考,关于比较与比喻、关于信仰与真相、关于智慧、关于财富等,这些思考在古典的书里,更能找到本原的样子
因为古典穿越时间,捱过了时间的消磨,携带着最核心的人类思考
不急于全部搞懂,即使大家,也有不懂的地方
多懂一点母文化,就已是万经注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