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06-13

2023-06-13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3-06-12 12:55 被阅读0次

    早期三问题

    主讲:姜鹏

             上一讲我们说到,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但是,当时的情况仍然很不乐观,我们可以总结出三大问题。

             第一,如何解决地方上的反对力量?在后周原有的势力范围内,赵匡胤取代后周,并不是所有人都买账的,比如说,当时有一位手握重兵的将领,叫做李筠,他就很反对赵匡胤的“篡权”行为。而李筠只不过是众多反对势力当中的“出头鸟”,赵匡胤如果没有解决好李筠问题,那么地方上大大小小的反对派都会起兵造反,将矛头一起指向赵匡胤。第二,如何解决集团内部权力分化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强调,五代十国期间,政权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禁军有权,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更换、甚至取代君主,赵匡胤陈桥兵变也是如此,那么,现如今赵匡胤成了新的皇帝,他的身份转变了,他从“可能夺权的人”,变成了“可能被夺权的人”,他又会怎么面对自己手下这些手握重兵的亲信将领,避免自己走上“被夺权”的老路呢?第三,放眼当时整个中国,并非只有赵匡胤建立的宋,在北方,仍有北汉政权;在南方,居然有大大小小七个独立的势力,赵匡胤又是怎么完成统一大业的呢?我们这一讲就对这些问题一一做出解释。

            首先,这三个问题是有逻辑关系的,赵匡胤必须先把外部的反对势力打掉,才能稳定住刚刚建立起的新政权,然后才有余力解决内部权力分化、权臣武将觊觎皇位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权力揽到自己手里,才有实力完成统一大业。

           先说第一个。 赵匡胤即位以后,马上派人给李筠封官,希望通过“给好处”的方式把他拉拢过来。而李筠的态度非常犹豫,他先是拒绝了使者的见面请求,连见都不见,几天之后,答应见面了,但是他又当着使者的面,拿出郭威的画像,痛哭不止。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怀念周朝旧主,想要继续拥护后周政权吗?那你就应该态度决绝一点,赶走使者,马上起兵反对宋朝,但是李筠没有这么做,此后他一直犹犹豫豫,直到几个月之后,才正式起兵,这个时候赵匡胤早就稳住局势,站稳脚跟了,所以两军交战,李筠很快败下阵来,他本人也自杀身亡。李筠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不够聪明”的人物形象,越在关键的时刻,人越要坚决,不能犹豫,更不能骑墙。李筠要是想“识时务为俊杰”,那很好,那你就应该欣然接受赵匡胤的封赏,大家都开心;要是想做后周的追随者,那也很好,你就应该马上起兵,趁着赵匡胤还没站稳,搏一搏。赢了,你是力挽狂澜的忠臣;输了,也没关系,至少你发挥出你最大的实力,你对得起自己的忠诚,问心无愧。结果你看看,李筠哪个也没做到,落得个悲剧结局。

           李筠失败以后,地方上即便有人对赵匡胤夺权心怀不满,他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不敢轻易冒头,局势就逐步稳定下来了。这也标志着宋朝取代后周的最终完成。

           第二个问题,解决内部权力分化、去除武将震主的问题。这个话题大家都比较熟悉,杯酒释兵权嘛。但是我可以给大家补充一些细节,赵匡胤最开始的想法,是让自己的亲信担任禁军高级将领,事实上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比如说好兄弟石守信、王审琦,这些人都属于是赵匡胤的嫡系,政权建立以后,赵匡胤把他们都塞到重要的位置上,觉得他们绝对不会背叛自己,更不可能对自己发动兵变。但是他的智囊赵普提出了反对意见,当时赵匡胤和赵普之间有两段对话,很有意思。

           第一段,赵匡胤说,“石守信、王审琦,我的这些好兄弟,是绝对不会背叛我的,你整天劝我说,要夺了他们的权,你真是杞人忧天,担心什么呢?”赵普回答说,“您说的对,您和石守信他们都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我当然不担心他们会反叛,但是我担心他们的部下,假如有一天,石守信底下的一众士兵拥立他,他能驾驭得了吗,到时候,可就不是他说的算的了。”赵匡胤对此肯定深有体会,这不就是陈桥兵变的再现吗?陈桥兵变,虽然我们推理说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底层将士、中层军官所展现出来的那种积极和狂热,想必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会想,将士昨日能如此积极的拥立我,明日也有可能如此积极地拥立石守信或是其他人。

           第二段,赵匡胤想要委派一个叫符彦卿的人做禁军将领,赵普就说不行,他的理由是,符彦卿声望太高了,他是周世宗和赵光义的岳父,而且在后周末期还是掌控过地方藩镇,这么一个有名望、在地方上有人脉的人,你现在又要给他禁军兵权,这太危险了。结果赵匡胤就说,“你根本就不知道我俩的关系,我对他特别好!他怎么可能背叛我呢?”结果赵普一句话就给赵匡胤说服了,他说,“陛下何以有负周世宗”。想当年周世宗对你怎么样啊,那不是好得不得了吗?又让你掌禁军,又对你百般照顾,结果呢,你不还是夺了后周的权?赵匡胤听了当然没话说,最后也取消了对符彦卿的任命。

           这两段对话,体现了赵匡胤和他的智囊团体在政权建立早期的基本思想,不要对人情抱有幻想,谨防武将夺权,把权力捏到自己手里,接下来就是大家熟悉的杯酒释兵权。但是关于杯酒释兵权,也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第一,赵匡胤并不是夺了石守信等人的权就完事了,他有一系列后续的安排,比如说,答应赏赐给这些兄弟荣华富贵,再比如,和兄弟们结成儿女亲家,通过联姻的方式稳住人心,以防他们产生恐慌感。第二,杯酒释兵权这件事是否真的发生过。有史学家考证,杯酒释兵权太戏剧化,像小说一样,在历史上很可能没发生过这样的事儿。但是,“杯酒”可能是假的,“释兵权”一定是真的,通过一系列措施,赵匡胤削减了禁军的力量,禁军当中,高级军官的位置长期空缺,底层军官又都是一些没有经验资历的年轻人,比较容易驾驭。如此一来,禁军权力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禁军当中也无人能对皇权产生威胁了。

           前两个问题都解决了,赵匡胤就要进行统一大业了。关于当时的局势,咱们前面提到过,北有北汉契丹,南有七个小政权,宋朝怎么打,按照什么顺序打?赵匡胤就找到赵普了,赵普就问赵匡胤,说,您是怎么想的呢?赵匡胤说,先打太原,就是北汉。赵普沉默了半天,最后说,我跟你想的不一样,我觉得应该先打南方,你打下太原了,就和契丹大范围接触了,没有汉这个缓冲带,就要抽兵到北方抵御契丹,那你怎么可能还有精力南下作战呢?所以我认为,应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赵匡胤听完就笑了,说我刚才就是试探试探你,其实我的想法和你一样。

            关于“先南后北”的这个作战方针,后来有很多人讨论过,有人就说,这个方针有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人的理由是,当时的契丹很腐败,正在走下坡路,所以此时,正是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最好时机。结果宋朝选择南下,十年以后,的确一统南方,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再想北上的时候,契丹在新一任君主的带领下又缓过来了,实力又上升了,此后燕云十六州再也没有夺回来的机会了。

           这事听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但是仔细想想,这不对。不对在两点,第一,腐败意味着军事实力弱小吗,走下坡路意味着不堪一击吗?绝对不是,后周世宗时期,虽然和契丹作战,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当时后周军队始终没有遇到契丹主力,实际上契丹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宋军未必是对手。第二,打仗是需要钱的,唐朝中后期以后,中国最富裕的地方在哪里,在长三角,在浙江,在四川,但是这些地方宋朝建立初期有吗?没有,宋朝只有一个淮河流域。仅仅依靠中原地区的财力物力,根本支撑不起北伐契丹这种持久战争,所以必须先南后北,有财政收入了,才有北伐的可能。

           关于南方七政权的具体情况,咱们早在十国的时候介绍到,这里不赘述。总之,随着南唐、吴越,这些重要政权被宋朝一一攻破,整个南方很快被纳入到了宋的版图,至此,赵匡胤解决了政权建立初期的三大问题。关于此后的历史,我们下一讲再来介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06-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qq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