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贝》百草园 著

作者: 风铃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17-10-07 23:21 被阅读1121次
    美国南方出版社

    《忆海拾贝》

    作者:百草园 (孙新岸 )

    出版社:美国南方出版社

    ISBN:978-1683721055

    出版日期:2017年9月

    购买途径:请点击 全球网上购买

    :国内人民币购买,请直接联系 美国南方出版社


    作者简介

           百草园,本名孙新岸,英文名Ann Xinan Sun

           出生于浙江杭州,成长在东北沈阳。曾经下过乡,是东北大学七七级理工科大学生,八一级研究生。八十年代末期移居美国,现为美国五百强公司的 IT 白领,定居于美国的中西部。

           海外文轩作家协会终身会员。多篇文章被收集在《菁 kids》《沈阳日报》《蜜城时报》和海外华人报刊文集,并参与两集海外文轩子女教育文集的编辑工作。许多作品被收集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还可以……》《生活,还可以……》,和科捷出版社出版的《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文集中。

    百草园 (孙新岸)

    内容简介:

           这本文集收录四十九篇散文故事。作者写下了她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在她亲朋好友身上发生的人和事。这些故事就像那一枚枚贝壳,点缀出淡淡的轶文往事和悠悠的远久岁月。故事里描绘了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也勾勒出了中国社会当年的缩影和那时的风土人情。

           文集里,外公外婆这对恩爱夫妻,随着中国台湾的海峡分割,余生只有劳燕分飞;姑姑伯父包括父亲,由于家庭背景的关系,他们的命运在中国大时代风波里跌宕起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笔下孩提时的大杂院生活,跟父母走五七的日子,文革时期的中学岁月,还是那么多姿多彩、单纯愉悦;四篇知青故事和十篇七七级大学生活,成了那一代人永久的记忆,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历史的窗口。

           著名作家海云为这本文集写了序,海云写道,“我读这本文集的时候,仿佛看见一个小女孩睁着天真的大眼睛看着这个多变的世界一点点地在改变,小姑娘也在长大,经历失去祖父辈的伤痛,经历着父母不在身边、寄养亲戚家的隐痛,经历着大时代洪流的冲击,身不由己随波逐流中又奋力尽可能的早日游上岸……”

           作者是按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物去写,所以每一篇文章都相对独立,但全文又互相贯通。这样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又自成一篇,读者可以慢慢读全部,也可以挑喜欢的段落浏览。

    雪 泥 鸿 爪  (序)

           文 / 海云

           我们都叫她百草园,那是她写文章使用的笔名,我亲昵更便捷地称她百草。

           百草要出书了,她这些年写下来,足可以也应该可以出一本专属于自己的散文集了,虽说她曾经帮助我编辑过好几本文集,也是在那几本编辑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她是理工科出身,行事有逻辑性且有规有矩、有条有理,做事更是踏实稳重、令人放心。我还了解到她有一对美国常春藤大学毕业的儿女,女儿已经医学院毕业还嫁给了一位可爱的美国老公。

           在美国长大的ABC(第二代华裔),能进藤校的不少,可像她家这样两个孩子都进藤校,且是同一所大学毕业的,还真不是太多。我心里感佩他们夫妇教子有方,也同时感叹他们一家是有命运之幸运神庇护的!

           读完她的这本记录了她自己一生以及她的家人的散文集,我才知道她为啥用“百草园”这三个字做她的笔名,也对以前感叹她幸运觉得未免淡化了她们一家的优良基因和底蕴。

           她的这本文集,可以说是一本挺完整的她的自传体纪实,不仅如此,她描写了对她一生造成深刻影响的人和事,而且很整齐的以时间顺序排列,我读的时候,仿佛看见一个小女孩睁着天真的大眼睛看着这个多变的世界一点点地在改变,小姑娘也在长大,经历失去祖父辈的伤痛,经历着父母不在身边、寄养亲戚家的隐痛,经历着大时代洪流的冲击,身不由己随波逐流中又奋力尽可能的早日游上岸……

           是的,她是幸运的,天性中的单纯和乐观,使得她即使孤单中依然能感受温暖,艰辛中依然充满快乐,更幸运的是在每一次人生重大的十字路口,她的坚韧和努力都使得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所以,即便上山下乡,她只经历了一年;读完大学又能去考上研究生;等有了幸福的家庭之后,还有送上门的考托福的美金支票,让他们夫妻最终去了大洋彼岸。比起她同一辈人,有些人在农村接受再教育长达近十年,有些人彻底荒废了青春,有些人即使最终回城,也是拖儿带女更戴着在乡下时上的“枷锁”,出国留洋更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这点上看她比同辈人幸运。

           不过,我始终相信,一个人一生幸运还是不幸,除了命运中无法抗拒的因素,很多时候与你的家庭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和自己的个性有很大的关联。

           先看百草的家庭。她的祖辈是当年满洲国的大户人家,祖母更是满族的皇族,随着祖父的去世,家庭中落,但是这样的家庭还是造就了她大伯父那样的最后的绅士和他父亲所接受的高等教育,这点很重要,不论是后来百草的考大学以及所进的学校,还是后来她为了争口气而考的研究生,最终导致她成为一名大学的老师,这些都与她知识分子的父亲息息相关。再说她母亲这边,国民党的弹道专家的外祖父,与大家闺秀的外婆,那段海峡两岸分开的老一辈的爱情令人唏嘘,而小百草能够出生在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并且在浙江外婆的身边长到四岁,也是成就了今天的百草园那北方大妞血统却保有那份南方女子的细腻和温柔的原因吧?外婆的知书达理尤其是爱读书,给了百草人生最初的那份影响,或许也是百草在中年之后提起笔开始写作的最初的滋养。

           百草的书里远远不止写了祖父辈,她还写了她的父母、姑姑、叔伯、大嫂、表哥、表姐、堂哥、堂姐、弟弟、保姆、邻居、老师、同学……

           再谈百草的童年和个性,百草的童年除了与外婆那几年的江南诗意生活,在五岁那年一下子转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天地:北方的陌生环境,听不懂的方言和思念妈妈的心,使得她逃出幼儿园,也使得她从那会儿起,养成了独立的个性。

           很多作家艺术家,都对孤独的童年印象深刻,因为那份孤独可以一直跟着他们伴随一生,成为他们文字和艺术创作的催化剂,也许,人类生来就是孤独的,只是童年的我们一旦与父母分开,便能更早更深切的体会这份孤独罢了,即便以后的岁月里,外人看来你已经子孙满堂、爱人在侧,你依旧可以轻易地体会那突如其来不期而至的孤独感。百草的现在生活也许充满了忙碌和欢愉,但是我相信在她人到中年提起笔的那一刻,在她回忆当年奋笔疾书的时候,她是沉浸在自己童年的孤独中的,而一个从小学会享受独处的人,才能在任何状态下安之若怡,所以,她才能把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写得那么放松写意,甚至十七岁下乡做猪倌都成了一段充满了乐趣的时光。

           写到这里,我必须要提一件事。不久前,我筹划在上海召开我们海外文轩的第一届国际文学会,当时需要找赞助,第一个赞助就是百草帮我们找的,她说赞助者就是与她一起养猪的猪倌战友,读到她那篇有关养猪的文章,我立刻意识到那个养猪的管理员就是今天赞助我们开文学会的赞助商,我记得当时在上海酒店里见到她的猪倌战友,他不仅资金赞助,而且周全地为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们准备了两大箱红酒,实在令我都有些不好意思,百草安慰我说:没事儿,我们一起养过猪。当时,对百草这句话我并没能完全理解,还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觉,读了他们这段知青岁月的文字,我才真正明白那句话的分量和含义。

           十七八岁那段知青生涯在百草一生中是无法忘记的记忆,七七级四年大学生生涯更是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相比较他们那一届恢复考高第一年进大学的大哥哥大姐姐,我们这些八十年代读大学的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刻苦的程度,都是只能望其项背。这也是为何她总给我踏实可以信任的感觉,经历过磨难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他们,大凡我在美国碰见的这一辈人,给我的感觉都是非常的靠谱,很少有华而不实者,想来那些淬火的岁月把他们都锻炼成了一块好钢材。

           文集的最后有百草写的回乡之旅,带着长大的孩子回头寻根也好,去台湾拜祭从没见过面的外祖父也罢,都展现了一个海外游子的漂泊之情,也写出了我们这一代出国留洋之辈的心路历程。

           读完整本书,掩卷感叹作者的文字条理清楚、叙述流畅,不愧为理工科的高才生,无论是写人还是事,都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只是有些段落和情节重复出现在几篇文章里,估计作者写的时候是单篇发表,怕读者不清楚,所以重复交代,若在集文出书时能删去一些重复的文字,可能会更加紧凑。

           读了这本她的书才知道她的小名叫“飞鸿”,是她亲爱的外婆所赐,来自那首著名的苏轼写的诗《雪泥鸿爪》:人生到处何所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泥爪,飞鸿那复计东西。不知是否冥冥之中老外婆早已预测到这个外孙女一生可能如飞鸿般跨越地球的东西两半,这名字真是起的好啊!我也就继续借用这首诗里的四个字,作为我这篇文章的序名吧!

           祝愿飞鸿在文学的天空里飞得更高更远!

           海云

           二零一七年七月二十七日

    后 记

           往事似溪水、如潺流,若风吹落叶、像小桥流水,细细碎碎、飘飘渺渺,慢慢地顺着风儿吹、随着水儿漂、也跟着心儿淌。

           回首总有欢乐、有惆怅。透过岁月的迷雾,好似看到相亲相爱、眷恋濡沫的外婆外公,这对深爱的人儿,随着大陆、台湾四十年的隔离,他们的后半生,就成了隔海相望、生离死别。常常感叹,面对尘世的烟火、岁月的沧桑,谁人又能扭转乾坤,让他们欢聚一堂?

           慈爱的姑姑,温柔贤惠善良,她的挚爱已去,寂寞人生唯有将她的爱意撒向亲人。一个微笑、一件花衣、一下爱的抚摸、一声呵护冷暖的问候,姑姑的爱如冬日朝阳,让我品味终身。

           童年,一份童真、一片纯洁。姑姑家的大杂院里,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好像还在昔日的微风里回荡,岁月的镜头夹杂着一个个旧日斑驳的画面,还在脑海里漂浮旋转。辽宁黑山,乳白一色的石山、石屋、石路,点缀在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里,那份洁净、那份安逸,成了永驻我心底的童话世界。

          少年,几度春雨,几卷微风,塞北的阳光也催开了沉睡的丁香。风吹书页,雨淋发丝,百草园里寻寻觅觅的女孩,伴着那明媚开阔的马路、高高的银杏树、红砖的小平房、清脆的蹦爆米花声,单纯愉快地成长。也许,日子里曾经掺杂过恐惧,因为失去了可爱的小伙伴,可鲜嫩坚强的生命,还是像一首欢快的歌曲在回荡、在缭绕。

           知青,四十多年前,荷花曾在池塘开放,蝴蝶亦在麦田飞舞。走在乡村黄黄的土路上,当空的烈日、辛劳的耕种、落地的汗水、哭泣的眼泪,还有那伴着青春的笑语欢歌。我们,永留中国史册的知识青年,经历过艰苦的岁月和身体的磨练,谁能说这是虚度人生?

           大学,一九七七年,多少人承载着长辈的期望、求学的理想,走出绿水青山的家乡,奔赴那书林卷海的象牙塔。那份苦学、那份耕耘,朗朗的读书声里有苦、有乐、有爱、有情,也有挑战、有错过、有遗憾。无论如何,那四年,都会沉淀在我们心里,成为一份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这本文集收录的是,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那些发生在我和我的亲朋好友身上的人和事。这些故事就像那一枚枚贝壳,点缀出淡淡的“城南旧事”和远久的悠悠岁月。写下这些故事,是期望这些二十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能勾绘出那时的中国社会和当年的风土人情,也希望这些朴实的人物能通过我的笔,永久地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本文集的出版,要感谢很多人。我自己是理工科出身,只是自幼喜欢读书,尤其是喜欢读有故事情节的小说。二零零八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提起几乎荒废的中文之笔,开始写作。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朋友仲夏百合,是她给了我这个开始写作的机缘;还要感谢我的先生,第一个引领我写博客的人,他的支持和欣赏一直是我写下去的动力;也要感谢我的父母,我文章的忠实读者,他们几乎是带着渴望的心情去读女儿笔下,那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事;更要感谢万维网站,他们不但给了我一个开始写作的平台,而且我的大部分博文都被网站的编辑欣赏置顶,感谢你们这样对待一位写作界的新人。

           这里要特别提到两个人,著名作家海云,和我的写作朋友春阳。

           对海云,除了感谢还有由衷的敬佩。海云不但自己文笔流利精彩,她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扶持我们这些写作的新人,这包括创建海外文轩写作协会,建立文轩网站,召开文轩华文写作交流会,以及分享出版社、杂志社的征稿信息。可以说,没有海云这样做,我不会一直写到今天,也不会有这本《忆海拾贝》。这本文集的序就是出自海云的妙笔,她画龙点睛的叙述,使这本文集更加生花添彩,感谢,感谢海云写出了《忆海拾贝》的真髓。

           而春阳,是她把我引荐到海外文轩的。我们从博友到朋友,进而到能够交心的朋友。一直很感谢上苍,让我认识这么多这么好的人,尤其是春阳。对她,我可以不说谢,想说的是,让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

           这本书的编辑和出版,还要感谢几位朋友,我的堂姐海燕,海外文轩的朋友桑妮,以及南方出版社的夏婳女士。

           百草园

           二零一七年九月六日

           写于威斯康辛


    【风铃书屋】好书推介(总目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忆海拾贝》百草园 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qz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