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教育是一种灾难 批量生产并带来毁灭
高考放榜日,微信朋友圈里炸开锅。当老师的大学同学们,各自投放着高考的“简报”与“喜报”炸弹,统一的格式几乎为在谁谁的坚强领导下,在某某的关心和指导下,今年学校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最高分多少,全省(市)前十多少,600分以上多少,比去年进步如何,感谢全体教职工的辛勤耕耘。回顾一年的教学业绩本,在收获的季节品位一下劳作的成果本无可厚非,但普天盖地的简(喜)报的目的显然并不那么单纯,它的本质是要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对这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关注,吸引更好的优质生源。中国的教育最爱拿数据说话,成绩是学校给学生的评价,升学率是社会对学校的评价,高考状元花落谁家是各地政府竞争的重要教育业绩指标(一白可以掩百丑)。当一张冰冷的试卷,换成一串串阿拉伯数字,变成及格率、优分率、上线率、录取率等等考量的指标时,中国教育还有生命的温度吗? 细心观察会发现,简报炸弹的投射方几乎是名校、重点高中。普高、一般高中的声音在哪里?真正的高考大军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他们被淹没在这聚光灯投射的喜报之外,教育,不应该是一个人、一所学校的精彩。狂热的考试催生出畸形的学校教育,形而上的公民、美育、人格、理想、情怀教育已经被刷题给取代,昔日的劳技课早已经不复存在、校园里朗朗的歌声在哪里?即便是历史、道德与法制、地理等考试中人文学科也难逃沦为形而下的技法,课堂中老师不会与学生思辨的讨论哲学之美,也无暇顾忌学生闪烁的历史思维火花,因为它有太多的知识点没有讲透,更不要说情感态度这苍白的育人目标。
回望民国时代,钱锺书以数学15分考入清华;季羡林高考数学只有4分, 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小妹张充和,以国文满分、数学零分入学北大,今天考试制度下可能吗?考试已经绑架了中国教育,“钱学森之问”已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请记住!当有一天孩子离开学校,将所学的全部知识还给老师,留存在脑海的心智能力,人格品质才是教育烙下的印记!我们已经走得太远,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更忘了当初为何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