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行合一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知行合一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作者: 余超林AIA财富管家 | 来源:发表于2023-01-11 08:22 被阅读0次

第43天(2023-1-12)知行合一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阳明的《答顾东桥疑》

          也就是说,王阳明认为,意识也是行。他曾向爱徒徐爱讲述:“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卷)这是把对善恶的好恶之意作为知行的本体。也就是说,王阳明认为,不行就不是真正的知,行的本源上有好恶之意。

        顾东桥又问道:“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暗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王阳明首先用这样一句话论述:“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也就是说,王阳明认为,知的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的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来就不可以分离。对比上述王阳明对徐爱所讲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阐述了知行合一的原因,更加简洁明快,由此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已经大成。

      阳明说“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不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明道云:“只穷理便尽性至命。”故必仁极仁,而后谓之能穷仁之理;义极义,而后谓之能穷义之理。仁极仁则尽仁之性矣,义极义则尽义之性矣。学至于穷理至矣,而尚未措之于行,天下宁有是邪?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则知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

          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可谓是名篇中的名篇,下面摘录其开头与结尾部分,请大家好好体会一下。

        王阳明在开头部分痛斥世人的功利思想之弊端:

        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人者将日繁日难,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东,雾释于前而云滃于后,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无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他又在末尾部分这样写道:

      “呜呼!以若是之积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是之学术,宜其闻吾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枘凿,则其以良知为未足,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亦其势有所必至矣!呜呼,士生斯世,而尚何以求圣人之学乎?尚何以论圣人之学乎?士生斯世,而欲以为学者,不亦劳苦而繁难乎?不亦拘滞而险艰呼?呜呼!可悲也已!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传习录》中卷)

        个人感言:

          阳明的《答顾东桥疑》,对于以朱子学为标准的顾东桥的疑问,一一作了阐述,其中顾东桥对于知就是行的问题表示很难接受,知和行本来就是两个概念,在阳明这里怎么就变成知行一体,知行合一呢?阳明针对这个问题,明确答复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如何理解阳明这层意思?只要我们对某事起心动念,有深度理解,有强烈的认知意识,其实就已经算是行动了,如果这件事我们没有去做,我们曾经也想过,就像某人说长大一定要实现某种理想,想过这件事,说过这句话,但就是没有认真扎实的推进行动,时间一长,这件事就不了了之,就毫无结果,的确也曾经行动过,但是这种没有结果的行动能算得上是真知吗?

        孔夫子曾说道“言必行,行必果”,“听其言,观其行”,“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所说的“言”就是我们口头表达出来的认知,而这个认知源自内心对于天理的体认,也就是对于内在良知的体认反思,如果我们对“名”的理解不正确,或者本来就是不该有的“名”,我们所表达出来的认知就会不顺畅,甚至还是错误的,一个错误的不顺畅的认知,必然决定这件事最终很难真正做成做好。

        阳明认为“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不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所以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如果我们不在内心求良知,求天理,我们就会产生对问题的错误认知,而认知决定成败,认知到位才会产生有结果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行是合一的,知行是一体的。

        阳明的《拔本塞源论》,给人的启迪是:孟子的观点“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人如果一直被私欲控制,就会毫无道义可言,就会与禽兽同舞,人要想摆脱与禽兽同舞的命运,那就必须学习圣人之学,而圣学的立脚点首先超越小我,把自己融入天地万物,站在更高维看问题,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圣人?阳明认为“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

        阳明认为:真正的圣人之心在于“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因此学习圣人之教,关键在于如何体认天理良知,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

《王阳明大传》余超林解读之43: 知行合一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相关文章

  • 释仁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用儒家自己的语言解释,就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用佛教的思想解释,仁即是慈悲。佛教解释慈悲即...

  • 《 醒来》章节八

    “仁者无敌,心中无敌,才能无敌于天下。”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相信的力量:停止抱怨,开始行动,能做多少是多少。...

  • 论仁

    论仁。 仁是什么?在本体层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阳明先生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如一家,中...

  • 儒家“仁者”之三:爱物

    “爱物”:对天地万物、对大自然的爱。 “训曰:仁者无不爱。凡爱人爱物,皆爱也。万物一体,痌瘝切身,斯为德之盛、仁之...

  • 「心学」仁

    万物一体之仁 。。。。。。

  • 杜娟21日读《答聂文蔚》其一有感:

    杜娟21日读《答聂文蔚》其一有感: 这篇文章通篇下来重点讲的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圣人之道,与天地万物于一体...

  • 【传习录读书札记44】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合乎天理,不是私欲

    第94条原文节选:... 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 .....

  • 《醒来》章节12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我们不能期待你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对待客户,但是我们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最紧急的事情莫过...

  • 2018年9月18日 学习致良知《答聂文蔚书》心得

    正如我们每天早会开始前唱的祖国颂中的歌词中的话一样:“天地万物为一体,圣贤智慧与理想”,天地万物本为一体,存天理,...

  • 致良知之告谕浰头巢贼有感

    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也是每个人身体的一部分,所谓“天体万物一体之仁”;即我心死,则万物死,心生,则万物生。用“仁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行合一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sb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