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形势不佳,焦虑弥漫。贩卖焦虑成了叫好叫座的事。
上周末回毕节看望住院的奶奶,每次看到躺在病床上形销骨立的人,总会勾起他们健康时与我相处的记忆,内心翻滚着难受。回贵阳的车上,想着生死的问题,耳机里恰在听蔡澜的《走好死亡这段路》。
http://xima.tv/j6Gvja
这几年,生活的起伏陡增,越发赞同蔡澜“吃喝玩乐才是正经事”、“玩物养志”的观点。有稍许阅历后,突然有意识地寻找些会生活的老年人所写的文章来读。既然选择回到小城市是为了有更多私人时间,那么任性生活就是我提上日程的大事。毕竟在死的一刻发现自己没活过,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
《论语》有句话是:“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的事情? 以我的经历倒是觉得颠倒一下:未知死,焉知生?更为恰当。当我意识到生命无常,明白生老病死的必然性,猛然间像被一只大手从混沌、蒙昧、稀里糊涂、得过且过里提溜了出来,对生有了好奇和觉醒。
如果你还没看过电影《the bucket list》(中文译名:遗愿清单),那推荐看看。既能欣赏两位像“老姜”般的戏骨飙戏,还能触发生活的感知。如果你多年前曾看过《麦兜故事》只觉得萌蠢搞笑,是时候再看一遍了,“火鸡烤的好吃的秘诀就是用心烤”。
也许有人会觉得蔡澜、或者这位
去过 100 个以上的国家是种怎样的体验? - Chong的回答 -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25102/answer/74834653
的答主是装X,我却觉得他们给空虚、寡淡的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生活明明可以很有趣,我却在浪费生命焦虑、吐槽那些我压根不能改变的环境(你税、我税、大家税,羊薅死了,韭菜连根拔起之类)。世界很大,我却太小,想得过多,徒增烦劳。
用吾生之有涯多去体验自认为美好的事成了我的遗愿清单。
肯定有人会问,没多少钱,如何体验?
我的看法是:感受音乐、电影、书、出于爱好自学或研究些大众化的东西并不需要多少钱,至于码字、做菜之类,省钱不说,甚至可以赚钱。沉溺兴趣,赚不到也不亏,万一挖到矿啥发财了也难说,有时候生活就是这么奇异欢愉。
同学里最有先见之明的就是小秋荻了,她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去了很多地方,而我们大多数人一到寒暑假就忙赶回家过“肥宅”快乐日。上班之后眼巴巴指望着五天公休世界这么大,却只有五天年休假,一请假就是扣了月薪、扣年终,情侣出游那就双边都扣,真是苦痛(论在学校工作和自由职业的优越性)。我拍胸口向你保证:如果你还在上学,家庭条件又允许的话,多出去旅游,不会后悔的。
出游之类是得花不少钱,但就像星球里Cici小姐姐说的“娃娃才是奢侈品”。若我不求这个奢侈品,工资勉强够“浪”。我甘愿主动取舍,也心知肚明并坦然接受自己会因此失去一些东西。
“是非成败转头空”,我是个没欲望、没能力追求远大理想又特别自私、怯懦的人,只觉得:人活一世,把想体验的都体验过,就算对得起自己了。
人太脆弱,所以去生活,像今天是末日。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