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应该/一定要这样做”,是不是一个熟悉的声音?
不管是对去哪儿吃饭这等生活琐碎,还是年终奖金发多少这样要开会决定的事情,这都是让我们纠结的点—行不行啊?都没人这样干过…
通常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先这样想:多数人通常是怎么做的?渴望先抓到一把救命稻草。
思考一下,总是惯性地这样解决问题是为什么?对自己没有信心?我们总是在意别人不在意自己,出去吃饭穿什么衣服、同学结婚送什么礼物。
总是不能真正做到走心,回归本真,不能太高调?不能太随意?不能让别人有负担?哈哈哈
真的能像作者室友那样吗?
【弗勒有意忽略他人的期望,让我明白我可以找到更真实的自己。她甚少出于叛逆而打破规矩。她打破限制是为了做更重要的、更实际的事情。她懂得如何了解自己真实的愿望和需求,这让她能超越各种障碍和规则,看到更宽广的世界。】
因循守旧是不想承受改变的风险?改变的后果不可知,失败的代价可能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不如呆在原地,画地为牢。
犹太人出身的作者一心追求她的恋人“巴黎”,为了学习法语去天主教会住,担心被怀疑亵渎自己的信仰。为了她向往的法国式自由,她也许可以离经叛道(如果需要),因为那是拯救了她灵魂的天堂,她的激情燃起的地方。
规矩是用来打破的,打破是为了更有意义的事。打破不是叛逆,是求新生。
“如果是别人,会怎么做?”这是一种正常合理的思路,那反过来呢…“如果别人是我,会怎么做?”
@《深度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