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或许,他是从现实中进入到书里的人物

或许,他是从现实中进入到书里的人物

作者: 浅戈易 | 来源:发表于2017-04-15 00:27 被阅读134次

    作者:浅戈易


    读《哈姆雷特》有感

    我想过,矛盾的特性将会作为人类最后一个被攻破的性格特征。

    ------题记

    歌德描述过这么一位哈姆雷特,“这是一株橡树给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红嫩绿的昂贵的花瓶里”。我们或许可以这么想象,这仅仅关乎于书本,非绝非现实。

    所谓的读后感,我觉得如果不能以主观意识去写下的话,那么用客观的早些人们所给出的内容介绍套作来写的话,又何曾不是描绘了现实,阐述了当时,而无关乎书本内容的本身呢?既不能脱离所创时代的背景泛泛而谈之,又不能够随心而评,真是为难了我这次所写下来的读后感的感悟。

    那么说到作者,威廉·莎士比亚。是的,他是一位英国人,所以我们清楚的知道了莎士比亚是位英国人。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讲,假如你吃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是的,那我为什么要弄清楚莎士比亚是位英国人之后还要这么无休止地大篇幅探究这只下单的母鸡呢?Gulielmus Shakesper、William Shaxper、William Shakeshafte、William Shakespeare这些都是在他人生重大事件的文书上签下的名字。莎士比亚亲笔签名就有六种,每种在拼写上都有不同,那么这个莎士比亚到底是什么人呢,他的真实经历又将会是什么呢,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莎士比亚被同时代作家罗伯特·格林讽刺为“善于用别人的羽毛装扮自己”。我不否认现时代的人们的做法,因为虚恍间,不一定就是非黑即白的定论。虚虚假假真真实实,或许虚假就是真实,就是这个人世间的原貌。

    扯完莎士比亚这人后,我们就应该按照以往写读后感的套路去了解下当时那个时代的背景了。他出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1564年4月26日受洗礼,出生日期不详。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接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有关资料记载他是生于1564年4月23日。

    好了,看了些资料后,觉得这个莎士比亚生活的很好很不错。到这里为止,我大概知道莎士比亚是个怎样的人了。差不多跟我一样吧,站在痛苦之外思索着痛苦之内的人的痛苦。

    我真的也弄不懂我自己是怎么个想法,是怎么样一个人,莎士比亚或许也矛盾在于此,所以我们来看看《哈姆雷特》这本书的介绍吧。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他见到叔父篡夺王位并与母亲匆匆结婚,向叔父献媚的人很多,他感到深深的痛苦。这时,父亲鬼魂出现,告诉他自己实际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谋杀。哈姆雷特就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

    好了,故事说完了,就这么结束读后感了么?是的,按照套路来说,确乎应该这么结束。但我更想扯扯当时那个时代所创作的背景,我已经认识了这只母鸡的本体就是一只母鸡的时候,我就想知道这只母鸡的神奇之处在于为何能下出这么不错的味道的鸡蛋呢。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和《雅典的泰门》等著名悲剧。

    好了,已经知道了这只母鸡的所有生理特征了,那我想想,这鸡蛋能否孵化出小鸡仔来呢?

    书中的哈姆雷特,或许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相类似,但这里我只能就书中的人物的环境而论,切不可放观现实社会中进行审视。

    哈姆雷特原本是天真的、单纯的,同样也是幸福的。他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与幻想。后来,父亲被人毒害,母亲的改嫁,让他觉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于是,他失望了、孤寂了、开始忧郁了,他无目的地活着了。

    随后,故事的发展有了变幻,变得那么戏剧化了,父亲的亡灵出现了,告诉了哈姆原来的故事,然后哈姆又带着原本就有过的王者之心,走上了一条正义与真理的道路,用道德与内化出来的愤怒浇灌在了理智的想法中。

    最后,该死的人都死了,不该死的哈姆雷特成为了这个国度被人膜拜敬仰的英雄,与这场事件无关的无辜之人也死了,那么究竟是哈姆雷特考虑不周还是有意为之呢?

    这五幕的剧情,也就这么落下了帷幕。

    我觉得这很没意思,不就是宫廷王宫政治家里的那些手段么?这怎么就能够映射出莎士比亚的矛盾呢?他的矛盾心理又从何而来之呢?这很正常,人,大部分不就是为了利益而存活的么?没有这些为基础,你又怎么可以弘扬那些正能量的事迹与东西呢?

    “生存还是毁灭”,不过是一场轮回,人性的险恶,正与邪的叛俗,谁会走入那最终的迷雾,我们终将不会不得而知,那么所谓的对与错,在这里的思考真的有什么意义么?既然没有任何的意义,为什么还要苦苦思考着这些有的没的呢?你本就安逸,何必考虑这么多,考虑这么多,你改变不了当局,你就舞动那些没有什么思考能力的人,借助他们的激情与火热,煽动这所谓的世俗人心么?我想说,这是本质,什么也改变不了,所以你探究的这不过只是一个错误的真理的延续罢了。

    用纪伯伦写下的这句话,作为这篇读后感的最后感言。

    “当她轻蔑一个丑恶的容颜的时候,却不知道那是她自己的面具中之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或许,他是从现实中进入到书里的人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ag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