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一直以来伴随着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读书笔记】一直以来伴随着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作者: 澄明之境_ | 来源:发表于2017-05-29 12:44 被阅读0次

    一直以来伴随着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From 《暗时间》

    @思考的一个小习惯
    “利用走路和吃饭的时间思考,还有睡觉前必然要弄一个问题放在脑子里面,在思考中迷糊入睡。发现这样一来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多出来大量的思考时间。”

    “将思考成为习惯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避免焦虑。卡耐基用《人性的优点》一整本书讲了一个有效的做法来避免焦虑----底线思考法(“如果最坏的情况也不过如此,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然而实际上还有另一个有效的做法同样可以避免焦虑,而且还能一举两得,那就是投入地做另外一件事情。不去想“喜马拉雅山上的猴子”的方法并不是使劲地告诉自己不去想“喜马拉雅山上的猴子”,因为那样等于就是脑袋里想了那只猴子,正确的做法是想些别的。用别的东西充满工作记忆,其他的神经活动自然会被抑制(大脑的一个模块处于活跃状态便会抑制另一些模块)。所以,感到焦虑的时候不妨思考吧,可以去分析到是什么让你如此焦虑,在不知不觉中,大脑的工作中心就从情绪模块转向了推理模块。此外,随着你对于问题的认识因为思考的深入而深入,你也更可能找到解决根本问题的钥匙,而不是在焦虑中无所适从。”

    @学习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
    1)他的本质是什么
    2)他的第一原则是什么
    3)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常问自己的几个问题:
    1)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提醒自己思考不要偏离问题)?
    2)OK,到现在为止,我到底有了什么收获呢(提醒自己时不时去总结,整理学习的东西)/
    3)设想自己正在将东西讲给别人听(有声思考;能否讲出来是判断是否真正理解的最佳方法)。
    4)设想需要将给一个不懂的人听(迫使自己去挖掘知识背后最本质,往往也是最简单的解释)。
    5)市场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当遇到无法理解或解决的问题之后,最需要将原先的思维过程回顾一遍,看看到底哪个环节被阻塞住了妨碍了理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分析以后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思维习惯,才能够不在同样或类似的时候被绊住。对此,将思维的大致脉络写下来是一个很好得习惯。
    6)养成反驳自己想法的习惯。在有一个想法的时候,习惯性的去反驳它,问自己“这个难道就一定成立吗?”,“有没有反例或例外?”,“果真如此吗”之类的问题。
    7)人的思维天生就是极易流于表面来理解事物的。觉得自己理解了一个问题了么?条件反射性地问自己:你真的理解了吗?你真的理解了问题的本质了?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目前我的理解是什么?我对这个理解感到满意吗?这样的理解有什么建设性呢?等等。

    @为什么看不懂?如果看不懂一个知识,一般有如下几个可能的原因
    1)你看得不够使劲。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力往往会有选择性的关注其中某一些“点”,而忽略了另一些“点”,于是一遍下来可能因为某一些忽略导致无法理解整体,或者干脆看的时候就没注意其中一些细节但很重要的东西。最后,我们可能因为思维定势的原因会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去看一句话而忽略了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的可能性。对于这类情况,仔仔细细地再多读两遍,多试着去理解两遍,往往会“哦!原来这样"地恍然大悟。
    2)其中涉及到了你不懂的概念。这是技术性的不理解,这种情况就需要Cross Reference。如果一句话中用到了你不懂的概念,那就去查,现在很多书都是电子书,直接搜索以下,或者,对于纸书,看一下书后面的索引就行了。奇怪的是很多人看不懂也不分析一下为什么不懂,就直接放弃了。正如解决问题一样,问题卡住解决不了,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分析到底为什么解决不了,而不是直接求救。
    3)作者讲述的顺序不对。你接着往下看,也许看到后面就明白前面的了。

    @作者的一些小窍门
    “学习一个东西之前,首先在大脑中积累充分的“疑惑感”。即弄清面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在浏览方法本身之前,最好先使劲问问自己能想到什么方法。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你对问题的疑惑越大,在之前做的自己的思考越多,当看到解答之后印象就越深刻。记得大学里面的课本总是瀑布式地把整个知识结构一览无余地放在面前,读的过程倒是挺爽,连连点头,读完了很快又忘掉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带着疑问去学习。”

    “做读书笔记。一是将自己阅读时候的思考(包括闪念)总结下来,二是将书中的好例子摘抄下来,有了Evernote之类的工具来管理笔记,非常便于回顾,加深理解。很多时候,仅仅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以下就能够极大的加深印象和理解。我觉得,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在资质上,而在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上(后两者常常也是相关的)。获取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重视提前积累的强大力量。计划定长一些,自然就可以多获得准备的时间。设想你若干年后会在做什么事情,需要哪些技能,现在就开始准备。你比别人往后多看一年,你就比别人领先一年的时间来准备,这个差别是巨大的。一个五年计划便可以让你获得从现在开始的5念准备时间。五年中每天腾出半个到一个小时专心于某一件事情,认准一个方向,每次走一点,其实不要说五年,两年就会发现会起到宏大的效应。反之,如果每次总是盯着明天要做的事情去准备的话,那么你的准备缓冲区永远不会超过一天,到遇到那些需要长期积累的专业技能的时候你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准备好。长期订阅我的博客的朋友们也一定注意到我写博客的时间间隔很长。但总结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却一直没有停止(博客文章对我来说是学习和思考的副产品,我并不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所以五年下来竟也写了不少东西。所以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大致还可以从我的博客中看出来我一段时间关注的东西。一般来说,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少则半年至一年---譬如对心理学与思维的关注;多则几年--譬如对编程技术的关注),在这段时间内,我的业余时间会被一个主题所充斥。反之,如果不知道目的是什么,就不知道往哪个方向上使劲,就容易产生无用功。”

    @关于抬起头来看趋势方向的思考
    “人的思维是非常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否则这个成语从哪里来的呢?)。时不时抬起头来审视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问一问它(对现在或未来)有什么价值,是不是你真正希望做的。你学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们重要吗?你需要在这个时候学习这些吗?你的时间就是你的资源,你投入这些资源来掌握知识,所以到底用来掌握哪些知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仅仅遵循兴趣是不够的,人会对很多次要的东西产生兴趣,并一头钻进去浪费好多时间。所以判断一个东西值不值得学习是很重要的。”

    @习惯的养成
    “对于我要说的是,做起来当然不容易,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和认识事物的框架是长期积累养成的,并且人们非常珍视自己的信念。从进化心理学上这是有依据的,一个经过时间检验的信念往往是更靠谱的。只不过可惜的是靠谱不代表最佳,一个信念能让你活下来并不代表能让你活得最好(《Mean Genes》中译名《欲望之源》)。我们评判一个信念的标准是satisficing原则(即足够,能行就好),并不是optimizing原则。”

    “话说回来,为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因为“说”只是理性上承认正确,并没有考虑到我们每个人大脑中居住的那个非理性自我。这个自我以强大的情绪力量为动机,以习惯为己任,每时每刻都驱使着我们的行为。因为它掌握了“情绪”这个武器,所以我们只能时时拿它当大爷。不记得是哪位哲学家说了的,理性是情感的奴隶。”

    “第一条就是认识到习惯的改变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承认它的难度。第二条就是如果你真想改掉习惯,就需要在过程中常常注意观察自己的行为,否在习惯会以你根本觉察不到的方式左右你的行为,让你功亏一篑。有一个认知技巧也许可以缓解更改习惯过程中的不适,即把居住在内心的那个非理性自我当成你自己的孩子(你要去培养他),或者你的对手(你要去打败他)也行。总之不能当成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不想改变自己。”

    “大脑中新皮层在进化历史上是较为新近的年代才进化出来的,跟底层较原始的模块(如主管情绪的杏仁核)之间的神经网络沟通并不是合作无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事情我们明明知道是对的,但是就是不能说服自己,情绪还是在那里不依不饶的驱使你去做另一样事情”

    @重视知识的本质
    “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程序员行业的知识芜杂海量,而且总是在增长变化。很多人感叹跟不上新技术。应对这个问题的方法只能是:抓住不变量。大量的新技术其实只是一层皮,背后的支撑技术其实都是十年来不变的东西。底层知识永远都不会过时;算法数据结构永远都不过时;基本的程序设计理论永远都不过时;良好的编码习惯永远都不过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都不过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永远都不过时;你大脑的思维方式永远都不过时。”

    @一些本质知识的例子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个东西很难读一两本书就掌握,需要很长时间的锻炼和反思”
    “判断与决策的方法”

    @为什么需要预先掌握这些本质的知识
    “简而言之就是这些底层知识会无可避免地需要用到,既然肯定会被用到那还是预先掌握的好,否则用到的时候再查是来不及的,因为本质的知识也往往正式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消化掌握的东西,不像那些可以临阵磨枪的东西。”
    “另一方面,在问题解决当中,如果不具备必要的知识,是根本无从思考的,再好的分析能力也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分析出该用哪些知识然后再去查手册的,很多时候是在工具和问题之间比较,联想,试探性的拼凑来解决问题;

    附:作者的两个豆列
    思维改变生活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46003/
    思考的技术与艺术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764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一直以来伴随着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bk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