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事情的重要性,是孩子了解时间观念的第一步。
但实际操作中你会发现,孩子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的,比如还分不清楚重要和紧急、想要和需要这些概念,这不能怪孩子哦,学龄前的孩子的认知能力正在发展中,执行能力也不稳定,出现反复模糊的判断是正常的。
但如果我们能越早渗透给孩子关于“重要”、“紧急”、“想要”和“需要”之间的区别,那么我们在讨论时间话题的时候,孩子也能更好地和我们同频了。
在日常对话中,我们可以先主动地告诉孩子这两者的区别,比如我会和孩子说:
“我很需要喝水,因为我口渴了。”
“我想要去散步,因为可以放松一下身体。”
引导孩子明白,“需要”所代表的含义是需求,如果很口渴但一直没有喝水的话,那么身体会很不舒服,这个便是对于我们来说,“重要”又“紧急”的事情。
但是“想要”所代表的含义是喜好,我虽然很想去散步,但是如果现在没有去散步的话,其实身体也不会很不舒服,我也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可以做,这个便是对我们来说,“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可以稍微等一等。
了解这个概念很重要,等我们发现孩子对需要和想要有了基础概念的时候,便可以继续延伸加入更多的“时间限制”(time limits),比如引入“延迟时间”,接着前面的对话,我们可以继续延伸讨论:
“我很需要喝水,因为我口渴了,所以我需要立刻去喝水。”
“我想要去散步,因为可以放松一下身体,但是我可以等洗干净碗筷后再出门。”
以及用辩证的方式去看待“想要”和“需要”之间的区别,比如这么说:
“我很需要喝水,我也很想要喝水。”
“我很想要去散步,但是我需要先把碗洗了,所以我可以再等一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固定的场景,高频地和孩子讨论这些事情,孩子对于“需要”和“想要”的基本认知就会更清晰。
让孩子明白,原来有些事情是我同时“需要”和“想要”的,有些事情是我需要但不想要的,有些事情是我想要但不需要,有些事情是我既不想要也不需要,这些最常见的情景,都可以帮助孩子积累时间的“轻重缓急”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