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就想谈谈早起这件事。
看到很多朋友参加早起营、朋友圈签到打卡,把这件事做得轰轰烈烈。
但也有不少人跟我说,坚持不下来,早起一周就痛苦得不行,最后还是放弃了。
那么,作为一个早起800天,同样经历了上述痛苦无法坚持,到后来把早起当成享受的我来说,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这里来回顾并分享给广大想早起,但又无法实现的朋友。
第一阶段,早起不到一个月就想放弃
我最开始在坚持早起时,主要是想模仿他人。但是落到自己头上,就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
一方面我觉得早起床很痛苦,起来之后可能还要再回去睡个回笼觉。
另一方面我觉得,要是让我天天坚持,可能很难。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没有目标。
1. 用黄金圈的概念帮助自己确认早起目标
很多人都知道黄金圈的概念,就是说在做一件事之前,先要考虑为什么。如果想不清楚具体原因,那么这件事情就没有意义,即便是做了,也会很痛苦。
对每个人来说,目的都不相同,为了学习、工作、为了锻炼身体、做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等等。不管是什么,一定要想清楚目的。这样,才能有动力坚持。
做一件事之前,先考虑为什么要做。
对我来说,我就想在不受打搅的时间里,把想做的事情做了。
比如说我前两年的早起目标是为了起床读书、学英语。
还兼顾可以早出门,不堵车,坐地铁不拥挤。换句话说,可以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去年的早起目标是为了锻炼减肥,读书和给老妈做早饭。
后来主要在家办公,也没有因此放弃早起。因为,当读书成为习惯后,早起就成了自然的行为。
总之就是,只有想清楚到底为了什么而早起,才能把这件事坚持下去。并且还能想办法,让这件事做起来不那么痛苦。
我的方法是量化。
2. 用量化思维记录早起的成绩
早起不是盲目地模仿,不是被动地逼迫,而要是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的行动。
如果能给自己带来早起的反馈,就会增加成就感。
比如要在上午开始工作或学习前,问问自己早上起来后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就是很好的量化方法。
确认每个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才能更有成就感。
就我个人来说,一般是提前一天定好第二天早上要做的事情,然后早晨起来之后按照计划去执行。
等到准备上班出门时,回顾一下这一早上的行为。
如果是学习,就问问自己:学了什么?是否完成预定目标?
如果是偶尔加班工作,就问问自己完成了什么?
如果是做饭,也要问问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花了多少时间?
如果是运动锻炼,就总结一下大概进行了多长时间,效果如何?比如有没有出汗,是否达到规定动作要求。自己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是听音乐还是听音频课程?或者是听小说等等。
……
把这些抽空记下来,既是回顾,也是反思。
让每个行动步骤有迹可循。抓铁留痕,踏石有印。
如果能这样要求自己,那么,早起就不再盲目,就会更有动力。
这些只是在早起行动初期需要养成的一些习惯,目的就在于把这件事能坚持下来。
但往往只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在最开始一定要克服惰性,让自己一点点做下去。
等到稍微习惯一些之后,就可以再有进一步的方法,继续要求自己贯彻执行。
此时需要的就不仅仅是早起的行为,还要找到方法,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早起?
第二阶段,找到方法后,刻意要求自己早起
当然,早起只是一个行为动作,背后还有着相关的原理。如果不去掌握,仅仅只是要求自己早起,那么很可能会伤害身体,甚至会给精神带来很大的压力。
所以,要透过早起这件事本身,调整自己的整个行为模式。
1. 灵魂三问法,增加早起动力
这里所说的灵魂三问,就是指三个问题:
今天要做什么?
规定在什么时间完成?
怎样提早完成?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感觉奇怪,明明是谈早起,为什么要谈这些?是不是跑题了?
NO!当然不是。因为这是保证早起的前提条件。
其实看起来是早起,根本原因在于早睡。但很多人无法实现早睡。
比方说加班,回来很晚,饭后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
这样要想做到早起就很难了。因为假如半夜12点之后才睡觉,还要在凌晨5点起床,这基本是不现实的。即便勉强早起,对身体伤害也是很大的。
这里我们抛开夜班或是偶尔的意外之事所导致的加班,只就多数情况来谈谈,怎样通过早睡来为早起增加动力。
问问自己上面这三个问题,找到答案之后再去落实,基本就可以解决因为事情太多而无法按时完成,无法按时入睡的情况了。
比如:
第一步,今天要做什么?可以分成上午、下午的事项。
每个人每天总会有固定的事情,所以要心里有数。
可以提前一天安排好,大致列出来。
每做一件事,就记录一下时间花费。跟计划的事情对照一下,看看是按时间完成了还是因为意外事件导致延误。
第二步,规定在什么时间完成。就是衡量一下每件事大概的时间花费。比如写个大纲30分钟,填个表格15分钟,做完这些事情总共要多久。可以列个总的时间段,比如9点到11点之间做什么。
当然,每件事可以预留缓冲时间,因为按照侯世达法则,我们做一件事实际所花费的时间肯定要比计划花费的时间多。因此也不用太苛求,可以定个时间范围,也没问题。
我自己的大致时间记录。
第三步,怎样提前完成任务呢?
那就要看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了。
看看事情的重要和紧急程度以及对自己的重要性,做出取舍。
只有这样,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做好清晰的规划,才能基本保障按时完成。当要做的事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入睡时间才有保障。
那么,具体来说要怎么做呢?可以采用一些小技巧。
2. 借助普瑞马法则和4D原则,为早起做好准备
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每天要面对的事情也不一样,我这里只是大概提供一个思路。
总的原则就是可以按四象限法,先把要做的事情用加法方式罗列之后进行分类,再用减法方式,精简出不超过5件事。
很多人都说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只有1~3件,我这里还加了两件,为的是可以有一个缓冲的余地。
之后就要观察这几件事,假如说它的完成截点都是要求在下午4点之前,那我们就想一想能不能在3点甚至2点就完成。
我个人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把最难做最不想做的放在最前面。这也叫普瑞马法则。
一个是4D法则,也就是赶紧做(Do it now)、等会做 (Delay it )、让别人做(Delegate it)、放弃不做(don’t do it)。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最难的事情、最不想做的事情,如果能最先完成,那么后面的事情基本就都很轻松,心理上会觉得非常爽快。而且,很可能上午还没结束,任务已经完成大半,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是无法言说的。
而且在做的过程当中,我们会非常有目标感。
比方说,要求自己11点之前就要完成这项最难的工作。那么在工作时一定会集中全部的精力,给自己一个很强烈的紧迫感。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给自己定一个计时器。例如1个小时之内完成,30分钟之内完成等等。
中间如果被打扰,或者想刷手机、看网页,就会要求自己,先放在一边,等完成任务再说。
我常用的定时器。可以用倒计时的方式约束做事,确保专注。
每天按照这样的节奏去做事,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基本就能节省出一大块的时间。
假如今天要做的几件事情已经做完,还没到下班时间,那还可以想一想,还有什么可做的,或者是定出明天的计划。
而4D法就更好理解了。
看看哪些事情是要尽快完成的,哪些事情可以让别人做,哪些事情干脆放弃不做。
普瑞马法则结合4D法,就可以把每天的事情安排得非常妥帖。
比如利用普瑞马定出最先做的事情,这就是4D当中的“赶紧做”。剩下的事情就是稍后做的,可以委托别人做的以及放弃做的。
两个法则可以帮助我们做好时间管理,从而保障睡眠。
相信经过这样的规划,基本可以保证按时完成既定目标,然后按时回家吃饭睡觉,保证规律的作息。
第三阶段 习惯成自然,把早起作为日常行为
当通过上述的方法,把要做的事情进行合理规划后,基本可以节省出时间来用于按时睡眠。
但正所谓计划是死的,事情是活的,有的时候计划不如变化快,所以,还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及时调整。
1. 通过反馈反省和调整,让日常安排更合理
在今年之前,我每天早上的行为是:
起床后读书1小时,锻炼1小时,做饭40分钟;洗脸敷面膜20分钟。
效率不算太高。
有些想做的事情就安排不上。比如想补补英语,想学点技能。这样就只能利用白天。
而白天说实话,时间安排并不由我说了算,很多意外的事情都会导致计划出现变故。
所以一天下来,很可能是要完成的事情还完不成,心里多少会有一点焦虑。即便是做到早起,但依然感觉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效果。
后来开始逐步调整。
比如把早上1小时的锻炼分解成两个30分钟。
早饭后抽空30分钟,晚上睡前抽空30分钟。
这样基本不占用整块的时间,早晨可以省出1小时。
读书时间也可以挪到午休后,用读书来开启下午时光,效果似乎更好。
早上省下来的时间进行写作输出。
比如现在基本是起床后用大概30分钟的时间进行洗漱如厕等常规活动,之后就是在5点10分左右开始写作。
前一天晚上定好内容大纲,第二天开机后直接打开文档开写。
当然,这里所说的只是初稿,没有经过加工润色,只是为了逼着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地输出内容。
一开始写完两篇文章(每篇1500字上下,合计3000字),大概要花上1个半小时,练习一段时间后,大概1小时就可以完成,又可以省出30分钟。
省出的时间可以补补外语,白天用碎片化时间脑补复习,感觉一天的收获要比之前大很多。
比如在早晨9点之前,可以完成2篇文章、2页纸的学习、1篇音频、早饭准备、发4个平台的更文(提前写好的),30分钟锻炼,有时还可能写个微头条。
而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对于早晨要做的事情了相当的期待,这样起床的动力就非常强。
可见,我也是在不断调整当中给早起这件事赋能的。
这样做,可以对早起后要做的事情有个非常大的目标感,会更促进自己把早起这件事进行下去。
2. 放松心态,用侯世达法则减轻压力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早起这件事并不仅仅是一个动作。它背后涉及更多的是时间和精力管理。
有时我们会发现即便早起,但是成就感依然不大。因为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太难了,无法按照预期要求按时完成。
那么我对此的建议就是适当放松心态,不用太紧张。
在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提到一个概念:侯世达法则。意思就是我们完成一天的时间,要超出预期。这是很正常的。
我们只要把该做的事情尽力做好就可以了。有些是因为不可控因素所导致的延误,无需太过纠结。
比方说原本计划晚上9点读书,但实际上耽误了半个小时,要到9点半才开始,那也没关系。原本计划读20页,现在可以读10页,也没什么问题。
原本计划早上5点起床,但实在太累了,懒得起,那么再多睡上半个小时,也是完全可以的。
我们的时间计划不可能可丁可卯,实际花费时间超出预定时间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能找到原因并且记录,列到改进优化的内容里就行了,不用太过焦虑。
这样,在放松的心态下休息和早起,才能体会到愉悦感和成就感,而不是压力感以及无助感、挫败感甚至失落感。
另外关于在早起后出现昏沉,我也写了心得。
4:35起床、早起802天的我,想聊聊“早起导致一天昏沉”这件事
结语:
要想做到早起,需要注意3个问题:
第一:确定早起的目的。知道为什么早起。目标一定要清晰,有力度。
第二:想办法早点睡觉。除了不可控的因素之外,尽量提前完成任务。
第三:对要做的事情进行分析,做出精准取舍。之后憋足一口气,先把最难的事情完成。
只要有了明确的早起目标以及合理的作息安排、日程规划,早起这件事就会慢慢成为习惯。到那时,它将不再是一种负担和任务,而会让人心甘情愿、乐在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