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至此处,越来越觉得读和写是分不开的,平时阅读的书很多,也没有仔细琢磨里面文体的差别,而且很多文章按照这些写作的要求瑕疵还是很多的,而我之前评判的标准一是读起来爽,二是讲的道理和知识很有用,对于语言及文章的构造没那么在意,矛盾的地方在于,我还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有所输出,而输出的文字也很随意,只是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没有评判,也没有仔细推敲文章具体好在哪里,或者哪里有缺陷,这样的输出只是观点的输出,对于写作的帮助很少。当然大量阅读后,读文章的好坏还是有些辨别能力的,但又无法精准的从文体、结构等等方面描述出来,也是一种缺憾。
以下继续是《七十二堂写作课》关于韵文和说明文的一些摘录
韵文大都每句句末叶韵或间句叶(xie)韵,每句字数又有限制,吟诵起来容易上口,听受起来也容易记熟。韵文的传布力、感染力比较散文来得大。
把同韵字放在相当各句的末了,这就叫怍叶韵。
从前的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是韵文,与音乐有着关系,而广义说起来也就是诗和词也是韵文。
除叶韵而外,又有字数、平仄等限制。这样看来,似乎凡有这些限制的统是诗了。其实并不然。诗的成立不专在叶韵、字数、平仄等形式方面,还靠着它的本质。
含有情绪、情操、想象的语言、文字就含有诗的本质了。
必须是一个含有诗的本质的意思,用精粹的语言表达出来,那才是“诗”。
暗示还有一种好处:可以使语言、文章蕴蓄丰富,含有余味。写在纸面的若干字,而意义却超出于若干字,而意义却超出这若干字,这就不能随便把它丢开,看过以后,还得凝神去想那文字以外的意义;想又不一定一回而止,也许多想几回,每回可以领略到新鲜的意义,因而教人永远舍不得丢开它。没有暗示的文章是决不会有这种魔力的。
暗示以能使读者体会得出为条件。如果读者无论如何体会不出,那就是缺漏和晦涩,而不是暗示了。
说明文市作者表示他的理解的文章。
记叙文在使读者知道作者曾经接触过的某一件事,而说明文却在使读者理解作者对于某一类事物的理解。说明文为帮助读者的理解起见,自然须列举出一些具体的事物来作为例证;但最紧要的还在说明作者所理解的部分。这部分务必明白、准确,才能使读者完全理解,没有含糊、误会的弊病。因此,在动手写作说明文的时候,作者胸中不能存一些连自己也缠不大清楚的意念;落到纸面不能有一句不合论理的、足以发生疑义的文句。
小说、寓言等东西固然表示作者的意见,但表示的方式和说明文绝不相同。那是借着事实本身表示;使读者知道了事实之后,自己悟出其中所含的意见来。
譬如,讲到某一回战争,更推求它的所以发生的原因、此胜彼败的理由,以及给与各方的影响,那推求的部分并且占着文章主脑的地位。这就表示作者对于这回战争的理解,不仅记载了发生于外界的事实,而且写出了存在于内面的东西。
说明文表示作者的理解,所谓理解,乃是说天地间本来有这么些道理,给作者悟了出来,明白地懂得了。议论文却表示作者的主张。所谓主张,乃是说某一些事情必须这样干才行,某一些道理必须这样理解才不错,如果那样干、那样做就不对了。不经过理解的阶段,一个人很难作什么主张。所以,议论文实在是从说明文发展而成的。
因为一是表示理解,一是表示主张,在表示的态度上,二者就不一样了。仅仅表示理解,态度常常是平静的。对甲说是这样,对乙说也是这样,说了就完事,甲或者乙听不听、相不相信,那是不问的。即使他们不听、不相信,也无碍于作者的理解。进一步表示主张可不然了,态度常常是激动的。非把作者说服不可,非使读者说服不可,非使读者相信不可;预料读者将有怎样的怀疑和反驳,逐一把它消释掉,好比军事家设伏一般,唯恐忽略了一着,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不能使读者相信等于白有了这个主张;作者要贯彻主张,就不能不用志在必胜的态度去对付读者。
在读罢文章下判定的当儿,只要注意两点就不会有错儿:(一)这篇文章表示什么?(二)这篇文章态度怎样?
说明文几乎是议论文中必具的成分。
������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