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德

作者: 520Dreamer | 来源:发表于2022-04-17 22:27 被阅读0次

温和不争,虚怀若谷,浑朴纯真!

道经

道是宇宙的本源及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是万物的本质,它永远存在,永存在物质世界的自然性。事物是相互依存及变化发展的,我们应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对待人和事,顺应自然的各种变化,无所谓得到和失去。

圣人之治在无为,心里没有贪念,就不会有争夺之心,使自己淳朴自然,做到清心寡欲。亲历道境,不为现实世界所羁绊,才能获得正确世界观与人生观。道是虚幻的,又是客观存在的,正是它的虚幻,才可充实人们的内心,有了充实的内心,就可以挫锐解封,和光同尘,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就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为人处世,不露锋芒,淳朴如尘,能屈能伸,韬光养晦。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大道,保持虚静,不做有违大道的事情。从时间上而言,道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上而言,道无处不在,无穷无尽,道孕育着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做人应不计得失,一心为公,也会像天地一样长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其争短长。水的德行最高,自然界的生命之源,它是最柔弱最具善性的东西,它具有宽广包容的胸怀和毫无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是无声无息的。水有形却无状,随遇而安,无论身处多么显贵的高位,都会谦卑地向下流淌。水性比喻人的品格:一是柔,二是居于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进退有度。保持着盈满的状态,不如适可而止,功成身退是最高的境界。人之所以有懊悔的情感体验,因为人有七情六欲,当我们情感需求和自身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迷茫和失落,困惑和伤怀,若把灵魂比喻成理想,将肉体比喻成现实,这种情感获得的根源在于人的肉体和灵魂的不统一。所以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要保持和谐,做到心境淡定,洗清杂念,懂得自然规律,提高自身修养。能不被平凡琐事所困扰者,世上只有两种人,一是圣人,二是婴孩 ,做到灵魂和肉体的高度和谐统一,做到不受知识局限而透悟真理的品性。当一个人心性豁达彻底觉悟的时候,一切顺应自然顺应规律,专气致柔。

要保持虚无的心态和境界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才能真正拥有它们。沉迷于感官上的享乐会导致人们感触功能减退,会使人们的品行偏离正道。要摈弃外在欲望的诱惑,始终保持内心清净满足,才能生活的自在快乐,返璞归真,追求宁静恬淡的生活,强调个人心性修养。

看淡荣辱,超然自守的人,才能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成为自己的主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净寡欲,修道讲究纯粹的无为和自然。

道是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物质世界现实运行的变化规律,任何事只要掌握其规律认识其本质,就会迎刃而解。得道之人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他们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会表现谨慎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不逾越常规,不嚣张,处理矛盾的过程最能反映一个人道德观和处世哲学。从生命的本质意义来说,每个人都是人生路途的匆匆过客,都是大自然的普通客人,和其它生物一样不能超越生死,这是大道的必然规律,得道之人和大道同步,以谦逊的心态做客人,严肃认真地对待日常琐事。他们懂得如何释放自己,冲破束缚完成自我解脱,不执着于一事一物,了无牵挂,回归本我,返璞归真。他们心胸开阔,如同山谷一样空虚高深,能够包容万物,无分别心,与外在世界浑然一体。得道之人是清醒的,内心明净,心境淡泊如江海一样浑厚,能在动荡之中静下来,清净无为。致虚极,守静笃,使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使生活的清净达到极致。戒骄戒躁,以静制动。天下万物都会返回静的本根,静叫复归本性,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规律,道的本质和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虚的极致和虔诚的守住一个静字。

心存大道,坚守仁义,圣人是善于洞察世事的高人,总能从事物表象看到问题实质,从结果看出原因,这个本质和原因往往久隐藏在表象和结果的反面。注重以洞察事物的根源来充实自己,顺应自然,无所谓得失,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欣赏其美,天人合一,清净无为。

做人应有空杯心态空杯才能容纳更多的水,圣人才能遵循道和运用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分别心,对待所有事物都一样态度,不会另眼相看,也无所谓名利,顺应自然,淡泊宁静。以柔克刚,外柔守静,以退为进。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行为方式与他的外在境遇是相应的,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常的变化之中,只有事物本质是永恒不变的。人既要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在红尘中修行。要时刻反省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战胜自己私欲和成见。自知者明,清醒的认识自己对待自己,从外界事物来反省自己,认清生命本来面目。顺着道的法则自然而为,顺道而行。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吗,道也是,无为是静,朴,无欲。人生法则是虚,无。

德经

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显现。道体现在宇宙万物上,代表的是宇宙观和世界观,德对于人类而言,是品格德行,是成功者所具备的内在素质标准。

人要学会摈弃私心杂念和分别之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外物与我没有分别,无分别心。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的,大道的德行就是循环往复和柔弱顺应,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福祸也是对立统一的,当处在安逸时候应该居安思危。大道是可以包容万物还能成全万物,要做到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以自己高洁品行感化低俗之人,使他们慢慢脱离低俗。怀有一颗包容之心。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身得失而喜悲,也要坚持自我。做到心静如水,学习柔水的处世态度,与世无争,宽容的对待一切。要珍视生命追求健康长寿,不要把名利看得比生命还重,人要知足,知止,一切事物都要向相反方向转化,这是自然的法则。物极必反,做事掌握好度,适可而止。透过表象把握实质,由表及里。

心灵本是洁净透明的,就像一面镜子,要加强对自身的修养,摈弃私欲,以开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具备洞察外界自然,透视现实世界,了解万物运行规律。

                                                 

相关文章

  • 道与德的吸引力法则

    道与德的吸引力法则 “道与德”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

  • 道 与 德

    前几天一直在说的“道 和 德” 现在这一个字是什么呢? 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解释!而这又是最无意义的事情!用...

  • 道与德

    现在老说道德道德,实际上道德要分开看。 道,是指路线、方向、规则、规矩。举个例子:如河道,轨道,马路。是确定好的规...

  • 德与道

    不经意,在记事本的扉页上写下德与道两个字,已经快三年了。缘起呢,是在股票投资操作上的一笔重大亏损,因为逻辑清...

  • 道与德

    温和不争,虚怀若谷,浑朴纯真! 道经 道是宇宙的本源及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是万物的本质,它永远存在,永存在物质世界的...

  • 《道德经》总论:

    《道德经》主要讲了“道”、“可道”、“德”、“下德”几部分。笔者认为:“道”和“德”乃是一无极图;“可道”与“下德...

  • 厚德载物

    什么是道德?首先要把道与德分开来看,因为道是道,德是德,我们任何人都是因为遵循了道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德;反之,我们...

  • 《庄子》笔记54 2019-02-28

    德充符 第五 【原文5·9】 《德充符》要义 “道”与“德”是道家思想的关键。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万物得之...

  • 道经与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八十一章之多,实为道经与德经两部分。顾名思义,道经悟道,德经修德。 “道可道,非常道”,“常道”乃...

  •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道德经》 因此修道者,与阴阳之中在一起;修德者,与阴阳之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与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kr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