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能够在90多岁的高龄完成这本书,本身就是值得钦佩的事情,毕竟我们身边没几个老人能活到九十岁,还如此思路敏捷。
第二、作者对读者或者说对自己很坦诚,其中有两段描写,第一段是关于情爱,讲她和巴里之间彼此满足又不相互索取的关系:“因为我不再有罪恶感了。这对我,甚至是个安慰。因为从那个时刻起,我就知道无论如何,总会有另一个人为他洗衣做饭,我可以享受爱的果实,却并不需要在厨房里艰苦努力。我吃惊地发现,尽管年轻时经历了这么多浪漫爱情的风风雨雨,到现在我才意识到自己最合适的角色显然是做第三者。”
以及关于当母亲的想法,作者并没有因为没有孩子而感到遗憾,最重要的是:“但我内心确实有一个顽固的自私的节点,让我小心翼翼地避开需要我奉献全部自我的任何事情,比如母亲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孩子。”。
在传统的思想,女性一直都是奉献的角色,照顾父亲,丈夫,家庭,我们生活在传统道德约束的社会,孩子照顾赡养父母是应该的,不能有怨言,否则会被骂不孝;母亲应该为孩子无私的奉献,享受做母亲的快乐等等。猛然接触这些观点,有点惊世骇俗,但又一针见血。
第三、文中描写的老人,生活不具有普遍性,毕竟我没见过国内的老人,以七八十岁的高龄还在路上开车,你若像作者那样活,不结婚不生子,是否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老无所依的孤苦,以及父母的催逼,亲人的议论?是否像作者一样足够幸运,拥有天生乐观豁达的天赋,在能带来足够信心的凭借自己将老年的痛苦减轻,那就不可知啦?但你能在年轻的时候扩展丰富自己的生命,去见闻,去读书,去看世界;在孤独无聊的老年生活,学着动手做一个书架,或者养一盆植物,体会不再拥有的生命的鲜活,还是可以自己选择。
第四、想改用文中作者的一句话结束:“她的榜样不大可能成为有用的“课程”,因为具备这些品质的人们已然如此,而不具备的人,永远无法企及。也许我们有一些人正好处于两极之间,被她的故事激发,或许能做得比原来更好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