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无情,人间有爱——观《惊天动地》之后
《惊天动地》是八一电影制片厂2009年拍摄的一部电影,影片取材真实的事件——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经过艺术的加工较为真实地还原了汶川大地震惊心动魄的场景。从电影截取的叙事场景看,影片讲述了军中某旅旅长唐新生于演习途中突遇特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在通讯中断、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以灾情为最高命令,毅然带领部队,冲破重重险阻,赶赴灾情最重的汶川县进行生死救援的故事。不过,对给人类带来巨大创痛和重大生命与财产损失的灾难的反映,如果用完全真实的写实手法进行还原,肯定无法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果完全用艺术的手段进行二次创造,也不可能收到撼人心魄的感染力。正是基于此,《惊天动地》把艺术的加工与生活的真实有机融合。这样,当置身在“惊天动地”的电影世界中时,在500多个特技镜头的牵引下,地动山摇,亲人骨肉分崩离析的悲壮画面,会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实感。
影视是一种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反映生活的艺术,其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而现实生活是其最核心的源泉。以此为基,影视才会吸引人、感动人,《惊天动地》也是如此。影片讲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摩步旅旅长唐新生在演习途中突遇特大地震,在通讯中断,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毅然带领部队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进行生死救援,并和后续赶来的大部队一起,奋力营救映川中学师生和羌寨沟受困群众,成功化解七顶山堰塞湖险情和化工厂次生灾害危机的故事。在娱乐至死、商业至上的时代,《惊天动地》尽管也难逃被票房加持的命运,但是与纯商业化的影片相比,其更具有现实的底蕴、生活的味道、世情的色彩。之所以这样说,源于影片确实给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和情感的震撼,并把受众濒临休眠的情感神经再次激活。
从整部影片叙事的方式看,开始的温情和生活化场景设置是慢节奏的,充满浓浓的情味。2008年5月12日下午,某县城中学的齐老师请婚假的申请获得批准,齐老师满怀喜悦地向教室走去;一位女学生拿着同学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高兴地跑到齐老师面前,与她分享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操场上几个男同学正在进行投篮比赛。与此相对的画面场景是在群山环抱的深山,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摩步旅正在进行防震救灾的实地模拟演练,艰险的地理环境,各种现代化的设备,持枪荷弹的摩旅战士进行紧张的熟悉地质、场地等训练。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画面、两种生活气息迥然不同的场景,因为特大地震——8.0级的暴发,把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大地强烈的震动,地面断裂、教学楼坍塌,在准备上课的师生因为突如其来的大难的降临一下陷入恐惧和慌乱之中。原本安静的校园一下子被哭喊声、教学楼的倒塌声充斥,几乎就是刹那间的事情,强烈的地震把让校园面目全非。即使老师们再嘶声力竭的呼喊、有序地组织,但对于从未经历过如此恐怖的事情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几乎完全失去了理智。学生被压在坍塌的楼板下、老师为了就学生用身体挡住砸向学生的楼板。没有一张完好的课桌,学生的书本散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家长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飘荡在校园上空......与此相对的是,地震发生,模拟演练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摩旅旅长唐新生——一位经历两次地震——三岁时亲历唐山大地震、现在遇到汶川大地震——面对地动山摇,他的第一直觉告诉自己:地震了。一时间,群山摇动、山体变形、山石滚动、路基断裂,此情此景,唐新生的第一意识就是,必须把演练变成实战。可是,强震造成的巨大破坏力把地震发生的各个地区的交通、电力、通讯完全破坏,让震区完全陷于孤岛之中。
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置于灾难之中的人们之经历灾难造成的伤痛啃噬的同时,他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自救。县委书记任玥带领部下,冒着生命危险组织救援;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轻伤不下火线”,用自己的方式抢救受伤者;唐新生带领自己的部队在与部队军区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只能轻装徒步,翻山越岭向震源中心靠近。与此同时,中央纪委第一时间组织抗震救灾总指挥,简化程序,特事特办。大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于是,一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惊天动地的大救援战役打响。哪里有难,解放军第一时间就会出现在哪里;哪里有灾难,四面八方的温暖就会在第一时间送达。强震过后,余震不断,但是都没有阻挡抗震救灾的步履。孤岛随着解放军的达到,与外界连接起来;抢修道路和通讯,各种大型的现代化设备经过陆路和空中被第一时间送达最需要的地方。灾区的人们不再孤单,急需的关注各种生活用品从海内外送到。生命至上成为救灾的第一要务,为了尽可能多抢救生命,救援人员不分白天黑夜,疲劳与饥饿、受伤与牺牲,这些只有在文学描写中出现的在震区真实地发生。
人祸,如果不是人类自我作践,是可以避免的;天灾,因为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还处于童稚时期,所以人类无法规避其带来的灾难。地震本身造成是灾难,地震引发的各自次生灾害——堰塞湖、化工厂有毒气体泄漏,处于危险境地的科考队和村民......面对这些都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唐新生所在部队因为距离震区最近,自然就落在他的身上。军人、责任、使命,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哪里需要,就义无反顾地出现在哪里,这是军人使命担当的责任所在。与唐新生带领部队处置各种险情相呼应的是各个救灾现场场景的还原。在总指挥部科学有序的指挥调度下救灾在有序高效的进行,灰烟弥漫、流血死亡的低沉灰暗色彩慢慢被阳光和湛蓝的天空取代。樱桃、布娃娃,一个个被深埋的生命被救出、失散的亲人重逢、在各个地方出现的不同肤色的志愿者......当这些成为灾区的主体时,人们心里的雾霾慢慢被驱散,希望之灯渐渐被点亮。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多难兴邦,一场大灾的洗礼,萃取出的是国民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部取材于现实的影片从广角和特写两个视角投射出的是面对灾难,不同的人用各自的方式给予弱者以温暖和帮助。也正是一双手与一双手的相牵、一颗心与一颗心的相连,从汇聚成一股股暖流以驱散灾难给人们造成的伤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