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学是大势所趋
我们对“自学”这种行为的看法需要改变。传统上人们认为自学,这种非组织的个人行为,是对正规学习的补充,有点艰苦还有点悲壮,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说谁谁是“自学成才”,那就等于说他是个非科班出身的边缘人士,他的水平没有经过认证,也许只是个业余爱好者。
但那是以前。学习方法和学习媒介很有关系,而学习媒介现在很自由。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你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基本上任何课题、任何难度和层次的任何一本书。而且你是一个足够自立的人。所以你应该以自学为主。
2.自学的好处
你有没有种感觉,一个人老老实实地坐在电视机前看节目,这个场景挺傻的。你完全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看,可以一边跑步一边看,或者一边玩手机一边看 —— 但是“纯”看电视,你可能就太给那个节目面子了。
而反过来说,我们读书的时候,就纯读书。哪怕读的是网络小说,我也从不一心二用。我认为这个根本区别不是内容不一样,而是形式不一样。
读书,你可以自己控制节奏。简单的地方读快一点,复杂的思想就慢慢品味,没意思的可以马上跳过,读到后面想起前面来还可以返回去。阅读,是一种以我为主的变速运动。而看电视,却是“播放”,本质上是个被动的行为。就好像坐车一样,被动行为很容易让人睡着。。
那么课堂教学是什么呢?是没有快进键、不允许跳跃的视频播放。老师要求全班同学步调一致,而他那个步调,是参照水平中等偏下的同学设定的。如果老师善于教学,还可以搞一些互动环节,或者讲讲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想办法让学生保持兴奋。而如果老师教学能力一般,那上课就如同听领导作报告一样 —— 领导也是照着稿子念,而我们手里就拿着报告稿,搞这个仪式还有啥意思呢?
坚持 45 分钟全神贯注听讲是不正常的事情,课堂教学是一种压迫式的学习方法。我们对建制化学校教育的一切批评,什么学生害怕老师、学生没有创造性、学生有厌学情绪,高考一结束就把书全扔了 —— 可能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它是一个被动式的教育。
一个人要想过得幸福,必须对生活有一定的控制感 ,自学最有控制感。你自己决定学什么。你自己选择学习材料。你自己掌控学习节奏。你自己把关学习成效。
3.自学的准备条件
英文里称呼“自学者”有个很好听的词,叫“autodidact”。一个 autodidact 不是我们说的“自学成才”那种轻量级的自学者,而是能让人肃然起敬的智者。
想要自学,首先得会“自教”。人在面对威胁的时候会让身体和头脑都进入封闭状态,那是无法学习新东西的。你面对学习材料得有足够信心才行。
我认为这个自信心来自文本能力。有的人一看书就犯晕,有的人见到书却是如鱼得水。也许从小读些小说之类的东西可以培养对文本信息的亲近感,不过学习类文本跟小说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给一本书,你得非常相信自己能从这里面得到想要的东西才行。
其次你得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现代人很爱说的意志力、自控力、时间管理等等,还包括组织、计划和安排自己的行动的能力,以及跟人交流的能力。
你想学什么东西,你能不能自己调查一下用哪本书,把相关的材料都准备好,自己弄个文件夹组织所有的学习资料和练习内容,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安排好每天学习的时间段,最好还能把学习成果形成一份报告。你能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该学的时候就学,从不拖延呢?你能不能做自己的教练,经常考核自己的水平、监测自己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呢?
这些都属于“软技能”。克鲁格引用研究说,对财富 500 强的CEO们的调查表明,他们 75%的长期职业成功都来自软技能,而只有 25%是来自专业技术技能。做好这些准备以后,才是真正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