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共读林美琴的《绘本有什么了不起》的最后一天,看了林美琴对《石头汤》的深度解读,才明白名师李祖文为什么这么推崇这本书,也理解了绘本的风靡的原因了。
在此之前我并未读过这本《石头汤》,但跟着作者的笔触,我一下子被吸引了。且不说绘本封面设计巧妙,但是奇特的题目就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封面上四个人物围着一个发光的圆圈,那圆圈散发出柔和的光芒,三颗石头悬浮在空中,仿佛蕴藏着某种神奇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和尚似乎正在合力将石头向外抛出,而旁边的小女孩则好奇地望着这一切,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仿佛预示着一段寻找快乐的奇妙旅程即将开始。
继续观察画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人物是从远方长途跋涉而来的旅者,他们的目的地似乎与寻找快乐有关。正如年纪最大的阿寿所说:“让我们找找看吧。”这句话不仅点明了故事的主题,也让人对快乐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追求物质和名利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忘记了真正的快乐源自何处。而《石头汤》正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快乐的真谛。
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村民们虽然都在努力工作,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很少,显得孤独而冷漠。这种氛围与和尚的到来形成了鲜明对比。和尚敲着门,却无人应答,那扇灰褐色的门显得沉重而压抑。然而,小女孩的出现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她周身闪现出的黄色光芒,象征着希望和阳光,为整个村庄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随着故事的展开,小女孩和和尚一起煮起了石头汤。这个过程中,村民们逐渐聚集过来,他们各自从家里拿出食材,共同分享这份美味的汤。画面中的村民们从最初的疏离到最后的团结,展示了人际关系从冷漠到亲密的神奇转变。这种转变不仅让村民们体验到了分享和合作的快乐,也让他们重新找回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温暖。
有一幅图小女孩只是露出了一双推出食材的双手,她不是画面的主体,但她的存在却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她推出的手,象征着人们在寻找快乐的过程中需要迈出的第一步。随着汤的煮沸,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这个欢乐的聚会,他们一起品尝着石头汤,享受着这难得的快乐时光。这一刻,他们不仅品尝到了美味的汤,更品尝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暖。
故事的最后,三个和尚离开了村庄,继续他们的旅程。小女孩站在桥中央,远处的树木绿意盎然,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通过分享和合作,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快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温馨。而这份快乐并不是短暂的,它会像石头汤一样,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回味和体验。
《石头汤》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沉浸在这个故事里时,我们其实也在反思自己:我们是否也曾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与他人的联系?我们是否也曾因为孤独和冷漠而错过了真正的快乐?而最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只要我们愿意迈出那一步,去分享、去合作,我们就能找到那份久违的快乐。
绘本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通过绘本,我们可以将深奥的道理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们,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收获。同时,绘本也能让我们成年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林美琴说《石头汤》适读对象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中学生、成人,我深以为然,因为我若是不看她的分析解读,很多东西我压根也想不到。比如“画圆”与“化缘”,以及书中隐含的禅意。
读了《绘本有什么了不起》,我猜我又要剁手了,最起码她分析的这几本绘本,我得入手,因为这书值得拥有。绘本被成为“0到99岁的读物”,这真的不假,小小的绘本,不同年龄段读,会有不同的感悟,图文结合,读起来轻松愉悦。不过以往我只是看文字,对图画的关注太少,还自以为是地认为图画是给小孩子看的,然而《楞严经》中国佛祖告诉二弟子阿难:“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作者引用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告诉我们读绘本不需要关注文字,意在告诉我们她提及的阅读方法和途径,只是局部的指引,我们只有自己进行图文探索、获取信息,最终建构意义,才能接受到作者的心声。
十二天的阅读之旅结束了,但被打开的思路要一直开着。珍惜优秀的绘本作品,用心去阅读、品味和感受其中的真善美。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力和语感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得到成长和收获。通过绘本的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无论是亲子阅读,还是自己的阅读学习,亦或是语文教学,绘本都是不错的学习渠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