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104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

0104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

作者: 卖豆子的熊二 | 来源:发表于2020-01-05 14:54 被阅读0次

    0104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

    周六花了六个小时把整本书看完,在看到他临终前那句“此生光明,亦复何言”,终不忍落下泪来。

    可能圣人就真的是上天派来的天使来给人类送温暖的,饱经磨难的一个人,却时刻“格心”,用心地对待每个人。

    稻盛和夫等日本企业家将王阳明心学用于管理,于是带动了整个日本一个时代的经济腾飞。

    曾经跟位好友讨论过,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学习稻盛和夫的“阿米巴”,却很少有听到说学了运用得特别好的。归根结底,是不是“阿米巴”的核心其实是心学,让每个人内心达到高度一致的统一才是核心,而不是这个管理模式起关键作用呢?

    分享内容和感悟

    1、“圣人有道,吾性自足”

    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

    圣人不过是既有智慧又道德上无懈可击的凡人

    每个人身上都有可以成为圣贤的因子,所以人人兼可尧舜,所以人人是平等的。

    2、存天理,去人欲

    什么叫“天理”,就是饿了要吃饭,什么叫“人欲”就是吃饭一定要吃鲍鱼燕窝。

    王阳明在剿匪时提到有句话,特别有意思,叫“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a  去心中贼之私情

    人的七情六欲是人的本性, 是天理,要顺应,可是要”不过“,也不“不及”

    “不执”就是有些事必须认真,而有些事绝不能过分认真,时刻把哀伤忧愁放在心上,那就太认真,太“过”了。

    b  去心中贼之私欲

    私欲最大的表现就是“好名”、表现欲、表达欲

    闻誉则喜欢,闻毁则怒的人,像个被人控制的木偶,外在他人的评价才是它的主人。

    这样的人,其一喜欢跟人争辩,而且一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样所有意见都不会入耳,良知也就会被妄自尊大所遮蔽。其二把抱怨和指责当成一种生活,一味地只看到别人的错误,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如果返身自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发现自己有那么多缺点,哪有时间指责别人呢?

    3、心即理

    我们心中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即我心即宇宙。

    他说,要“触之不动”,就是我们常说的定性,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都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

    内心浮躁,心不定就难成事。

    一个人如果用心诚意,天下就没有难事

    因为心外无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

    4、格物致知

    格物就是正念头,如果念头不好,马上改掉,将正念头维持

    学会省察自治,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习惯,然后克服它。

    5、致良知

    按内心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去做事

    无论是学问还是人生的道理,都要自得于心

    6、知行合一

    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心一动,也就是开始“行”了,所以说知行合一。

    要“事上练”,任何一件事靠一个人独坐想象,无论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要到事上去磨练。

    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是这么理解的,世界上本来就无善恶对错之分,当你开始觉得有是非善恶,那就表示你在依内心的标准在做评判,顺应内心的良知去分辨善恶,保留正念就是格物。

    读黑塞的《悉达多》: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人生是一场自我的终身修行,他人只能在场,和自我好好相处才是毕生的课题。

    如果说,自然而然致良知的,是圣人,勉强自己致良知的是贤人,不肯去致良知的说明他良知被遮蔽了,那就是愚人。

    让我们一起在人生的修行里,努力不让自己成为愚人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104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aq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