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有一个小姐叫崔少娣,长大了要嫁人时,父母就把她嫁给姓崔的崔家。
崔家是什么状况呢?他们有五个兄弟,这五个兄弟都娶了太太。最小的弟弟娶的是少娣。前面的四个都娶了,在家里就是个大家庭。
大家庭有大家庭的生活方式,如果处不好,生活在一起就很困难。这四个嫂嫂天天吵架,甚至于打架,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严重的家庭冲突。街坊邻居都知道那四个嫂嫂、妯娌们的相处方式。等到后来听到崔少娣要嫁到崔家去时,大家都吓坏了,都替她担心:这什么命运,会嫁到那一家去。一嫁过去,四个嫂嫂,吃得消吗?
假如四个人联合起来欺负少娣,咋办呢。本来她们四个处不好,又来了个新的,气没地方岀,就有可能出在少娣身上了。
可是由于父母之命,媒说之言,还是得嫁过去。嫁过去后,少娣是如何与这样的环境和四个难相处的嫂嫂和平共处呢?
第一,她对这四个嫂嫂恭恭敬敬。让嫂嫂感觉到被尊重的欢喜和舒服,让人感觉没有机会去欺负她。因为她总是态度恭敬、和蔼、从容、有礼貌,又很诚恳。她就是有礼貌的孩子,处处方便不吃亏。
第二,眼睛要明亮的观察,如果嫂嫂们有什么东西少了或者缺了,自己有的就给嫂嫂用。随时以非常友好的态度,无论嫂嫂还是侄儿侄女需要都先拿过去:“您们需要,就先用哈。”主动先伸出友谊的手,主动付出。
想想自己刚开始嫁到一个家庭里,是我去适应团体,还是团体适应我呢?进入一个团体时,一定是自己去适应团体,然后把团体的规则都弄懂了,就可以尊守规则了。
眼睛要观察团体里的成员,各自有个性和好恶,各有不同的需要。那就要看看自己能给什么,刚好有就先给您用,先付出。如此即可取得对方的好感。让对方感觉:“我正缺呢,刚好您送来了,谢谢啦。我用完还您。”
“不用了,您尽量用。”自己如此回应。要么“我洗干净了再还。”,也可以回应“用完就可以还,我自己洗。”让对方觉得我的好意或善意,能达到对方的需求。如此,少娣来了就是给她们带了不少方便。
第三,假如婆婆分配四个嫂嫂做事时,她就眼睛闪亮了:“哎呦,我来做。我年纪最轻。嫂嫂们都忙,有孩子,我来做。”见到活就抢着做。让嫂嫂感觉到“有人替我一下,真好。”
少娣从主动恭敬、付出,帮助对方,节省对方的力气,减少对方的冲突,因为有人做了,嫂嫂们就不会在做事当中产生不愉快,全家的冲突就减少了。
假如嫂嫂刚好缺的东西,少娣就拿来了,抱怨也会少很多。要是我们这样会觉得好吃亏,这种日子要过到什么时候。可少娣就吃亏了一年多而已,换来了后面几十年的和平,太值了。
少娣做人做得如此,肯定是家教太好了。父母对她的家教很严谨,要去做媳妇之前都教会了。
那少娣年轻、漂亮、对人又那么恭敬,会不会引起嫉妒呢?前面三个步骤发生了效果,至少嫂嫂们不会找她吵架。四个嫂嫂们还有彼此间的抱怨、闲话找谁说呢?她们就找到第五个,五婶。谁要是说“大嫂怎么样,二嫂又如何如何,三嫂又咋样。”不管别人咋说,少娣都笑而不答。凡是别人说的是非,要是随口顺了,那就变成是自己说的。无论任何人说什么搬是非,少娣只是笑一笑。嘴巴闭紧,家里是非就少了,冲突也会减少。假如遇到对方要求少娣说,少娣也会回应到:“我刚来,年轻又不懂事。”在嫂嫂面前一直很谦卑,嫂嫂们也没机会说她不好。
嫂嫂们生了宝宝,少娣就帮忙抱一抱、哄一哄孩子,万一孩子尿了她身上,她也从不闲弃,每次都说“没关系,没关系,衣服洗洗就好了。”从没有一点点不高兴的脸色。让嫂嫂们觉得很安心,觉得她把侄儿侄女视如己出。
一年多过去了,大家都把少娣给的美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四位嫂嫂开始反省,怎么人家都做得到不吵、不争、不闹,觉得我们四人老是争吵哪像话呀。从此,四位嫂嫂下决心和睦相处,要向少娣学习,觉得五婶大贤。
感恩老师给我们讲这个《少娣化嫂》的故事,这个少娣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做媳妇就是像她一样让全家和睦相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