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5读书笔记

2018-05读书笔记

作者: 2e8de34810d2 | 来源:发表于2018-05-21 05:28 被阅读205次

    1·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这两句里,“出”字将云霞升腾的过程写了出来,“渡”字将“梅柳”拟人化,都是生动的笔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早上从海上升起了一轮红日,使海面上形成了璀璨辉煌的朝霞;春风吹来,江南江北杨柳都穿上了新妆。“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中的“催”字和“转”字好像是说,春日和暖的气候来了,似乎在催着黄鹂婉转地鸣叫;晴朗的日光似乎使蘋草的颜色转得更加嫩绿。“云霞”、“梅柳”、“黄鸟”、“绿蘋”为“物”,“淑气”、“晴光”为“候”,前后衔接和相互呼应得很好。这两句给人的感觉好像只在写春光明媚可人。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离别时总是伤感的,但诗人并没停留在伤感中,劲联笔锋一荡,意境又开阔了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似受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发,但曹植句强调志在四海,而王勃句强调友人间重在知心,天涯相隔也会是像相邻一样。这句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这是一首思念远方亲朋好友的诗,借景抒情之诗。起句“海上生明月”,点出“景”,自然稳贴,展现了雄浑阔大的境界。这与稍早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天涯共此时”,点出相隔两地之友,同时相思之时。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

    第三四句借凄凉幽婉的笛声,表达诗人对这种景象的感想。以问语转出浓郁的诗意,羌笛之声吹出了戍守者处境的孤危和强烈的怨恨。羌笛演奏的是《折杨柳》曲调,而折柳赠别在唐代最盛,“杨柳”的实物、文字与离别便有了比较直接的关系,《折杨柳》笛曲触动了人们的离仇别恨。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用词十分精心,并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戍守者自知,天高皇帝远,朝廷的关心本来是不度过玉门关的,才有了玉门关外处境的孤危和环境的恶劣,才有了杨柳不青和离人想要折杨柳寄情而不能的残酷现实。以“何须怨”自慰语,深沉含蓄,传达出戍守者在乡愁难禁时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才能如此的自我安慰。此足见戍边将士的伟大情怀。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人被农庄生活深深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赏菊。

    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写出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到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孟浩然的这首小诗自然之中显示出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魅力。

    7·关城曙色催寒尽,御苑砧声向晚多。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第三联的第一句话写送别之地的秋景令人伤感,第二句写长安城里也有许多悲怨之声。砧声是指宫中妇女夜晚捣衣的声音,每到夜晚来临,那些孤寂的女子就要去捣衣了,那种声音听起来也让人很伤感 。意思是说,现在送你离去之时,但是因为你的离去,却让我感到更加寒冷;你到长安去,那本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可是长安城里也有许多失意之人!尾联是对魏万的劝慰和期望。长安城是一个繁华行乐之地,你去了之后,可要努力奋斗呀,不要让大好时光白白流逝,不要让享乐之事迷住了你的心。否则,你听吧,从御苑中都会传出失意的砧声呢!

    8·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此诗大概是作者即将归隐时的作品。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之处。作者通过对春夜泛舟溪上时所见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特别是仕途的厌烦之情。“晚风吹行舟”,写的多么轻松、欢快。“花路入溪口”,作者怀着愉快的心情驾着小舟,穿行在春花掩映的航道里,不知不觉地到了溪口。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咏边塞的天地,依然是可爱的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可至今依旧战事频仍。二句写征人未还,也有穿越时空的历史感,诗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时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

    10·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今江苏镇江西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丞,此诗为他当时送朋友辛渐所作的两首诗中的一首。三四句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本来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问候,在王昌龄笔下,却有了石破天惊的回答。六朝时,诗人鲍照就曾用“清如玉壶冰”来自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时,姚崇、崔颢、李白、王维等诗人都曾以冰壶自勉,表示自己光明磊表里如一的品行。诗人当时身处贬谪之中,“一片冰心在玉壶,不仅是对亲友问候的回答,同时也是自己屡遭贬谪而志气不改的真情表白。

    11·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

    颈联一转,极写边关战士意志昂扬之态。烽火与月光、雪光交织,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望。环顾周围但见蓟门要塞临海依山,天生拱卫,稳如磐石。诗人受此感染,便由惊转为不惊,水到渠成转入尾联两句来。这两句直抒“望”后所感,意思是说:虽然我年轻时投能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见此三边壮气,却也欲效终军请缨破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5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bx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