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字威公,襄bai阳人。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建兴十三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今天,我们身处职场年轻人应该从杨仪身上吸取哪些教训引以为戒,走好人生道路呢?我认为要做到“四戒”:
一是戒自满。“汉杨仪既杀魏延,自以为有大功,宜代诸葛亮秉政。”杨仪击杀魏延后,认为为蜀立了大功,诸葛亮新亡,可以填补臣相空缺。但是汉主刘禅并让他代行臣相之职,而是命蒋琬接任。原因是“亮平生密指,以仪狷狭,意在蒋琬。”我们在单位不能因为完成了几件大项工作而忘乎所以,错误地认为领导对自己如何如何信任,能力素质如何如何出众,某个领导职位非自己莫属。如果这么想往往是犯了职场大忌,对自己缺少准确定位。我们为单位做了多大贡献,领导往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时对你身上的缺点也了如指掌,你适合什么岗位,领导比你更清楚。在时机成熟时候会安排你,不需要你“自我谋划”。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一如既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克服缺点提升自己。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二是戒怨愤。最初,杨仪侍奉昭烈帝刘备担任尚书职务,蒋琬当时只是尚书郎。后来,虽然两人都担任了丞相参军、长史的职务,但杨仪每次随诸葛亮行动,承担的任务比较繁重。所以“自谓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杨仪自认为工龄比蒋琬长,才能比其强,汉主刘禅却安排蒋琬领臣相之职,对自己是天大的不公平,怨愤形于声色,以致于同僚都不敢与其交往,以免惹火上身。每个人在单位都会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你是到处宣扬发泄,还是隐忍不发,这是衡量你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遇到不公平我们要沉着冷静、心如止水,选择合适时机与直接领导面对面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争取领导支持和帮助,不要一味对抗。
三是戒口无遮拦。我们在单位最忌遇到不公平时逞口舌之快,这样做既解决不了问题,又会使自己陷入危险之中。杨仪最后自杀身亡,与其口无遮拦有很大关系。他对前来探望的后军师费祎说:“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如此大逆不道的话竟敢对同僚讲。职场如战场,你与同事之间存在利益竞争,你与同事关系不是永久不变,而是时时刻刻会发生变化。如果你口无遮拦,往往会让别人抓住把柄,最后致你于死地。杨仪对费祎“推心置腹”讲过这番话后,费祎向上“密表其言。”汉主刘禅将杨仪废为平民,徙汉嘉郡。
四是戒死抗到底。职场中遇到不公平,自己要多反思不足,多找自身问题,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能与单位领导对抗到底,搞鱼死网破,那样做会得不偿失,只能使问题越来越难解决。杨仪被废为平民后,并没有反思自己问题,而是“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最终惹恼汉主刘禅,决定“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如果杨仪不与上层对抗到底,蜀汉后期人才缺乏,杨仪多次参加北伐,才能过人,很有可能被重新启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