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歌 一 曲 祭 风 流
——读杨弃先生长篇小说《千家峒祭》

终于捧上了杨弃先生倾尽心血凝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千家峒祭》,心中分外激动,赶紧一口气读完。《千家峒祭》反映的是鄂南岳姑山(龙窖山)瑶民开创了千家峒文化,反抗宋末朝廷的压榨,抵抗元初朝廷的侵略,最后被迫离开守护了千年的千家峒的故事,小说通过战争、爱情、生产劳动、民情风俗,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还原了千家峒时期的瑶族文化,是一部珍贵的具有文史价值的历史小说。
瑶民有其独特的图腾:狗,他们称之为“龙犬”,认为龙犬是他们的祖先,故不吃狗肉,而且把狗当成神仙崇拜。小说的第二回就有关于瑶民先祖龙犬盘瓠的传说,龙犬自然成了瑶民的守护神,瑶民的屋顶上有龙犬头,庙前的香炉上雕刻着龙犬头,绢旗上绣有龙犬头,以至成年男子的包头帕也必须绣有龙犬齿来护佑,每当瑶民有难时,锦毛龙犬大仙必从天庭降下以相助,甚至瑶民做梦时经常会得到锦毛龙犬的神示。瑶民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养狗,一为看家护院,二为上山狩猎,这些都在小说中随处可见。瑶民的信仰是朴素的,狗的忠诚守望就是瑶民自己的化身。
杨弃先生为写这部小说前后五年,数次出入广西、湖南的瑶民聚居地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岳姑山本地的风土民情,对瑶民的民情风俗了如指掌,在写作上自然熟稔自如,为小说增色不少。小说第二、三回写盘王节盛况,基本上将瑶民的民情风俗做了一个全景式的展示。比如瑶民居住的是“高墙内的石屋、干打垒屋和吊脚楼”;集市上的交易有“打糍粑、卖干果、切桃片、点豆花”,丰收展示中有岳姑山(龙窖山)独有的乌紫米;“男子十八包头帕,女子十六戴银冠”,“男人们缠着圆锥形、塔式、包头式五色刺绣花头巾,身穿刺绣衣,打着花绑腿,脸上用植物浆汁画着五色吉祥条纹-----”“女人们穿戴着鲜艳亮丽的各色头帕、银头饰、银手镯、银佩件---”还有的戴着笋壳彩绘面具和竹编面具------男子有“上刀山”“过火海”“跳云台”的等成人礼的危险考验;舞蹈有捉龟舞、傩面舞、长鼓群舞、拍打舞,尤其是拍打舞,至今仍在岳姑山(龙窖山)的瑶乡流传,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各种彩旗,各种方阵,各种乐器,杨弃先生极尽渲染之能事,将一个个场景生动逼真的还原给我们今天的读者,让我们好像重新回到了那个年代,回到了瑶民中间。
关于瑶民喜配银饰的风俗,在第十三回还有详尽的描写:“儿时学步,就戴上银脚响砣----”“瑶仔十二岁脖子上戴银项圈圈‘八字’-----”女子戴银饰片别在头帕上辟邪。成年了,男子要配银腰饰,女子要戴麻花银手镯。在千家峒里,“打银的香” ,银匠铺的生意一年四季好。这都寄予了瑶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十四回老峒主去世时关于丧葬风俗的描写也很详尽,特别是其中的祷辞与灵歌很有特色,表现了瑶民朴素的生死观。
瑶民有其独特的管理体制。历史上,瑶族一直受封建王朝的压迫,但瑶族又是一个顽强的民族,为了生存,他们远离封建政权,大都僻居大山之中,是典型的具有中国传统的山寨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有自己的管理体制。在岳姑山(龙窖山)千家峒中的这群瑶民,有首领(峒主盘和),有军师(神仙哥旺叔),有瑶兵(统领盘勇、探长冯禾仔,女瑶兵伍长春分),有十二姓瑶人族长、九洞洞主,还有寨主、关目-----而维系这一体制的就是具有法律作用的“石牌律”,又称“石牌公约”。石牌律是在瑶民内部自然而然形成的,用以维护瑶民内部的社会治安和生活秩序,这体现了瑶民严格的自律与自我管理的智慧。第五回在对鸦雀和奉仔作沉潭处置时对石牌律做了一定的介绍。
瑶民能歌善舞。瑶民是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群体。瑶民的歌舞与狩猎、农事和祭祀等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联系,这表现了瑶民热爱生活的浪漫主义情怀。瑶歌的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凡人琐事,远自盘古开天辟地,近至眼前生活点滴,可以说张口即来,出口成韵。粗略统计,本书写了90余首瑶歌来表现瑶民的乐观、豁达与智慧,其中精彩的莫过于第一回表露爱情的5首,第二十一回秋菊与杜鹃规劝围剿瑶民的官兵、鼓舞瑶民奋勇战斗的7首,第二十三回瑶民插早稻互相打闹戏谑的13首,第六十七回瑶民除夕迁徙送别的5首,我最喜欢这5首,它将瑶民的刚毅果敢,坚强倔强,不屈不挠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临别再敬一句言/千年万年心相连/风里雨里同船渡/春来秋往共云烟/撑起瑶人不倒的天!瑶歌都是五句一首,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适合“打和声”(合唱)。这些瑶歌或婉约、或豪放、或粗犷、或细腻、或悲壮,歌词生动朴实、贴近生活又彰显韵味,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都在这一声声发自内心的瑶歌里得到尽善尽美的诠释。后来盛开于湘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比较成熟的剧种嗡琴戏(第一回“街的尽头在唱嗡琴戏”),就脱胎于岳姑山(龙窖山)下的这些瑶歌,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花鼓戏。这些瑶歌是开放在山野的艺术奇葩,是这部书的一大艺术特色。
瑶民有其独特的语言。瑶民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其生活用语却特别丰富,诙谐幽默,表现力强。如表现幸灾乐祸的“黄鹤楼上看翻船”,如表现在工作的“点卯”,表现愤怒的“这样的世道不变,鬼都要发怒”,表现明哲保身的“我们缩着脑壳准无祸事”,表现无用的“一个个像蔫了的卵,石磨也压不出个屁来”,表现气节的“老子从来不吃龌龊食”,表现诚信的“男子口里三十六牙,不是竹钉制的”,表现不同意的“你拿一箩铁也打不成这口钉”,表现说了不起作用的“鸭婆背上一瓢水”做了不起作用的“屁放进尿桶里,气泡也没一个”,表现分辨不清的“白天雪雪白,都是客;夜晚墨墨黑,都是贼”,表现豪放约酒聚会的“烧茅屋”等等,随便翻开一页,都是这样土生土长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语言,这就是岳姑山朴实瑶民的语言。
小说是塑造人的艺术。独特的民情风俗也好,歌舞也好,语言也好,乃至宗教信仰也好,都是为表现人物而服务的,小说中大大小小的人物不下百人,一个个形象生动血肉丰满,这都有赖于杨弃先生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丰厚的艺术功底。
瑶民是勤劳勇敢的,富有创造力。以峒主盘和为代表的瑶民“似乎天生就是来世间显摆能量的”,他们不畏艰难,“嚼蕨根、食葛粉、吃野果,居洞穴或搭茅棚”,逢山开山,遇水架桥,治河疏水,搬山造田,将一片片洪荒之地改造成一大片一大片整整齐齐的石田石地,建造成一个个美丽的村寨,创造了瑶族历史上兴盛一时的千家峒文明,成了海内外瑶胞的精神家园。第六回以内冲寨为例写了轰轰烈烈的建造场面。
瑶民是智慧的。军师旺叔是瑶民智慧的化身,是闪着胜利光芒的大额头“神仙哥”。作为军师的旺叔不但深知兵法,懂谋略,会打仗,会打时卜卦,而且精通医术,是有求必应的神医圣手。旺叔的深谋远虑尤其表现在营救水匪安置水匪上,为后来瑶民从洞庭湖迁徙打下了基础。而作为女人的秋菊与胜男创造“女书”,更是展现了瑶民不凡的智慧。特别是表现瑶民生存生活的智慧着墨最多。瑶民造火纸,酿瑶酒,培彩稻,制砖茶,打茶油,创瑶歌,尤其是银饰的制造方面技艺高超。瑶民的智慧还表现在他们对武器的使用上。瑶民本是善良的山民,他们僻居深山的目的就是为了远离政权躲避祸乱,然而在那样的朝代从来不会有一片安静的净土,所以作为农民的他们奋起反抗时其武器就是身边最普通的生活用品、劳动工具,比如冯禾仔的绦巾、阿林的铜棍、神佑的铁扫帚、大江的铁葫芦(酒具)、樟树的钢叉、二郎的木棍、五哥的扁担,女兵们的藤条、石子,用野猪皮囊做成的火霹雳,最神奇的莫过于婆养的猴子兵,奉仔与鸦雀的黄蜂兵,神佑的黄牛阵,这些都表现了瑶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
以盘勇为代表的瑶民勇毅果敢,盘勇十六岁挟起黄牛洗腿,十八岁活活勒死花豹;以冯禾仔为代表的瑶民勇猛聪慧狡黠,禾仔斗杀水牛,搏杀老虎,以及在对待爱情与情敌上存的一些小心思。作者还通过战争着力刻画出了一个瑶民的英雄群体,如杜鹃的刚烈,胜男的大义,秋菊的细腻多情,春分的觉悟,婆养的豪侠,水宝、泥鳅的忠勇,三古、大江的忠义与担当等等,这些人物如一尊尊雕塑立体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栩栩如生。
瑶歌已远,而精神永存!那些曾经在历史的烟云中沉浮的英雄的瑶民其实还生活在我们中间。《千家峒祭》以洋洋百万余言写瑶民,其实没有一笔不是在写我们通城人。杨弃先生生于通城长于通城,对通城这块土地有着极深的感情,他为官也好,为文也好,都在以各种方式感恩着通城。他爱着通城的土地,他更爱着这块土地上英雄的建设者,如改革开放初期开荒破土的创造者黎珊玉、吴石平、潘协保、吴雪奎几位爹佬,不正是勤劳勇敢富有创造力的峒主盘和的真实写照么?而年青一代勇于求变求新敢于向外拓展的黄晖、吴宇星、王高华、李爱明、晏绿金等等,不正是统领盘勇他们真实写照么?而杨弃先生自己何尝不是军师旺叔的写照呢?我至今深深的记得2018年的那一幕。
2018年腊月,我从新疆一回来就去看望先生,一阵寒暄过后,话题自然而然的就转到了他创作了四年之久的长篇小说上。先生为了这一部小说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前后增减数次,由于先生不会电脑,稿子全靠手写,手写的草稿基本上码了整整一间小书房。先生说,2015年他整整四个月没有下楼完成了初稿,而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现在头发全白了,眼睛也“瞎了”。我故作轻松的说,您本可以不做的,凭您现有的成就已经可以收山了,可以安安静静的休息了。“唉,不行咯-----”先生说完慢慢的低下了头,我分明看到了他眼角闪烁的泪光。
先生所谓的“不行”,是他作为一个文人对文学创作的的不舍,是他作为一个通城人对家乡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是他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不忍心那些为家乡建设的拼搏者、奋斗者、创造者最后湮灭于历史的烟云中----正是这一句“不行”所传达的不舍、不忍、不放弃,为他的小说奠定了感情基调:他把对这些建设者的深沉的爱倾注于笔端,把今天通城这些风流人物的精气神寄寓在瑶民身上,又通过瑶民来展现今天通城人的风采。瑶民生于通城长于通城,千百年来,早已与通城人民融于一体,哪能分开啊!
旺叔作为军师,他思考的是瑶民的归宿在何处;而先生作为通城文化人,他更多的思考的是通城文化的走向。通城文化该如何为地方服务,该如何描绘这块英雄的土地上的风流人物,该如何为通城的建设鼓与呼,这是先生这部著作给我们的启示。
感谢杨弃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