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学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个人简历的“爱好、特长”一栏都堂而皇之地写着:爱好读书。
后来,我才知道了,”上学“不等于”读书“。
不过,我一直喜欢书倒是真的。小时候,没有钱买书,等我开始工作,就开始了“买买买”的节奏,书架上的书开始多了起来,但真正读完的,没有几本,即使看完了,也是很快就忘了。
我看过的书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毛的撒哈拉了,每本书都买,每本书都看,还翻来覆去地看。去年出国旅游,选择了西班牙为目的地,就是这些书在潜意识里作怪,我甚至想过去埋葬荷西的那个加纳利岛去看看,当然最终因为线路原因没有去成,但终是到三毛的第二故乡去转了一圈。
即便如此,我知道那也不算真正的读书,我真正读的是撒哈拉和西班牙。
直到2018年,我才开始正儿八经地读书。第一本是日本奥野宣之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笔记读书法》,里面有很多非常实用的读书方法,拿来就用。从这本书开始,到年末的时候,一共读了33本书。
一书一世界
对世界的好奇,是读书的开始。人的好奇心很奇妙,有时候,就是会莫名其妙地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之前发生了什么,之后又会发生什么……
书本恰恰最能满足人们的这种好奇心,每读一本书,就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户,看到一个新鲜的世界。
《魔鬼数学》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数学的世界;《优秀的绵羊》让我们一窥美国的精英教育:《人生的智慧》播下了哲学的种子,探索人生的意义;《剑桥艺术史》开启了艺术的窗户。。。一本书就是一把钥匙,它帮助你打开一扇窗户,看到一个新世界。
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读的其实是自己。因为你读的书都是你感兴趣、渴求去探索的领域。你心中想什么,你就会去读什么。书中能够打动你的,也往往就是那些能够呼应你内心的那些文字
说到底,读书就是读自己,读世界,然后建立自己与世界的链接,在这种链接中,慢慢去定义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如此,最终找到自己的存在。
三本好书
什么是好书衡量一个画家是否杰出的标准,那就是看他是否能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看到世界的某些部分。那么评判一本书的标准,也应该是看这本书有没有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这个世界。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经历,总是存在局限性,原先自己根本看不到的地方,或者隐约看到却很模糊的地方,在看过一本书以后,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世界在你眼里会看得更加清晰,这种体验用德波顿的话说,就是让人大开眼界。
按照这个标准,我从今年读的书中选出三本本,推荐给大家。
1. 穷查理宝典
这本书入选我的TOP3,不是因为书写得好,而是查理·芒格这个90多岁的老头本身魅力十足。本书最大的看点就是芒格的十一个原汁原味的演讲,完美诠释了芒格的通世智慧,然而他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他的思维模型具体有哪些,而是授人以渔,详细阐述了他思考的方法。芒格最大的价值在于他作为一种存在,告诉世人:原来还可以这样去思考问题。
看完这本书,我和朋友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我们早一点知道芒格,认识芒格,那么,我们肯定不是现在的样子。
2. 旅行的艺术
这是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书,书名让人以为这是讲如何旅行的书,也确实如此,但关于我们应该怎样旅行,德波顿却有完全不同的思想:这是一本关于旅行的哲学书。
这本书的写法非常有新意,他用旅行的出发、动机,风景、艺术、回归等各种场景,将自己的旅行体验与相关名人链接起来,思考旅行的问题。他关心的不是景点,而是旅行者的心灵。这本书需要慢慢阅读,每读一节,都需要停下来回味、沉淀,然后再读下一节。
旅行何以为艺术呢?什么是艺术呢?艺术就是广义上的发现美,所谓美不是现实的副本,而是经过当事人的提炼强化了他认为美的部分,通过删减隐藏他认为不重要的部分,最终呈现出他想让你看见的样子。
作为一个旅行者,都应该学会这种旅行的艺术:发现美、懂得美,最终呈现美。
3.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的这本书相当质朴,毫不起眼。叔本华被冠以“悲观主义者”的称号,我倒是希望他是悲观的,但不幸的是他对人和世界的观察是真实的。真实的东西,总是让人难以直视,总是让人不舒服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他“悲观”,那么是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悲观的。
但是,事情总是需要两方面来看,悲观主义者虽然承受了更多的只是想象出来的不幸和苦难,但却因此而遭遇更少真实的不幸和苦难,因为他们把一切都看成漆黑一团,总是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一直准备着防范措施,因而他们更少失算与栽跟头。
所以,叔本华的悲观是对现实的客观认识,只是一种生活的姿态,而他对自我的坚持与骄傲,才是他的“根”与“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