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女性经期提前和经期推后的病因一样吗?有什么好办法缓解这样的症状?
三阴交在小腿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的地方,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交会的地方,好似一个交通枢纽,故称为三阴交。既然三阴交在脾经上面,而脾胃不分家,脾胃是相表里的,自然胃上面的疾病也能连带着治,比如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等。
三阴交与足三里又有不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可说是后天之本中的后天之本,同样也能治疗脾胃病。那么,它与三阴交又该如何取舍呢?关键在于一个是在阳经,一个是在阴经。阳主上,阴主下。对于人体偏上的疾患,用足三里就比较好,下部属阴,所以用三阴交就比较合适。阳主外,阴主内,人体内部的疾患同样也是宜用三阴交的。三阴交不仅在脾经上,还在肾经与肝经上,对肝肾的问题,自然也能帮上忙。
妇科疾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在中医里面有句话叫作“经络所过,治其所及”,意思是刺激相应的穴位就可以治疗这个穴位所在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疾病。足厥阴肝经“过阴器”,足少阴肾经“肾上贯肝”,与肝经相络,又因为足厥阴肝经环络阴器,所以足少阴肾经亦结于阴器。脾胃为水谷之海,主润宗筋(阴器),为十二经之长。这三条阴经,相互贯穿,不仅直接作用于前阴,而且与任脉、督脉、冲脉等奇经八脉相互联络贯穿。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均起源于胞宫(卵巢与子宫)。而妇科的很多疾病由冲、任失调,督脉、带脉这些病变所引起,所以从三阴交会的三阴交穴入手治疗妇科疾患就有执简驭繁的效果。
妇科寒湿灸三阴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交会的地方,又称为三阴交。
妇科有四大病,经、带、胞、产。带即带下,古代便有“十女九带”的说法。以前中医妇科就叫“带下医”。可见带下从古到今就是一个发病率很高的疾病。理论上带下分为五种,有白、赤、黑、青、黄五色之分。但是在临床上以白带居多。“夫带下俱是湿证”,不管什么颜色的带下,均是脾虚有湿,湿气下注导致。白带尤甚,或是体虚有寒,或是寒邪直中,或是惯食生冷,阳气受损,导致脾气受伤,气化失常,不能运化水湿。白带绵绵、畏寒、腹冷、腰酸下坠、手足冰凉的现象,均是寒象。这时就可以艾灸三阴交,一穴治三经,通过艾条补助火力,驱除寒邪,通过刺激足太阴脾经,健脾利湿,温阳化气,达到止带的目的。
女性的月经有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的不同表现。一般来说,“经水先期火热冲,超前多热色鲜红”,月经提前的一般属于热,或是实热或是虚热,这时三阴交可以采用针刺泻热的方法,艾灸就不适合了。但是对于月经拖后,“经水后期多虚寒,后期而多门不关”的症状来说,经常有月经延后,经水量大的症状,这在中医辨证中多属于有寒气,伴随血不归经的证型。这时可以采用艾灸法。对于经水的量大达到一定程度,那就是崩漏了。“突然大下谓之崩”,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是山崩之势,这是很吓人的,甚至有崩冲太多,突然发生晕厥,不省人事的。西医学谓之“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宫血”。从中医学理上思辨,正是属于肝、脾两经的病变,肝藏血,脾统血,如今肝不藏血,血不归脏,脾统血的功能失常,血不归经,妄行于血管之外。通过调肝理脾来治疗,让这两脏恢复正常功能,三阴交就有补气摄血,养血调经的功能。一个穴位能健脾、养肝、滋肾,可见其功效不能小看。
对于困扰女性的痛经,三阴交也大有可为。痛经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以寒凝气滞的痛经最为多见,女性以血为本,每次月经来潮的时候,胞宫由盈满到亏虚,气血的变化巨大,加上现今体质的因素,容易感受风寒之邪,“不通则痛”,导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阳气失于温熙而痛。这时艾灸三阴交就很合适。
艾叶含有挥发油,点燃之后,能发挥“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的功能,三阴交有补气血,疏肝通滞的特点,两者相得益彰,能够温通血脉,活血止痛。对于这种痛经,可以在经前七天开始艾灸,提前调理,这样在月经来潮时,可以利用经血排出的机会,把寒邪、积滞淤血等下泄于外,从而气血畅达,缓解疼痛。
总之,对于女性下三路的疾病,寒湿作祟的,艾灸三阴交均有对症的疗效。艾灸的方式如艾灸足三里的方法一样,悬灸,温和灸就可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