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听到过。
小时候我们的父母会说:“谁谁家的孩子,又懂事,学习又好,你要向他学习学习啊。” 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也会感叹:“那谁家的孩子真是睡得好,吃得好,又独立又省事儿。”
言外之意,我以及我的孩子,都被期待为“别人家的孩子。”这里的期待,是负面的、不是发自内心的、是自私的,只是为了满足父母自己的需求。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一位悲观的父亲,很想培养自己的孩子做一个乐观的人,只要看见孩子悲观的时候,就会批评他,说你怎么不能乐观一点呢?对孩子来说,他发现自己总是在悲观的时候被父亲注意到,而且父亲总是在贬低他,所以他接受到的期待是:我是不被喜欢的,我是差劲的,这怎么可以让他乐观起来呢。
这就是在意识层面上给了孩子正面的期待,但在潜意识里却给他传递了负面期待。
至于那些一门心思期待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的父母,很多也有类似的逻辑:他们并不是从心底里坚信自己的孩子优秀,而是常常批评孩子不卓越,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逼迫孩子成绩斐然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即使这些孩子在外在标准上成功了,内心深处却会无比自卑。因为孩子会认为,父母向他们扔过来的期待还是“你怎么这么差劲”。
所以中国父母集体制造了这么一个称呼——“别人家的孩子”,好像真存在一个永远比自家孩子更优秀、更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
意识层面的期待和潜意识里的不认可,代价常常是高昂的,为何有那么多“优秀、卓越”的孩子从高楼上一跃而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积极地期待是打心眼里的认可,是潜意识层面里满满地喜欢,没有条件,不计成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