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学院是门特殊生意
万维钢说,哈佛商学院其实是一门声望的生意,当你仰望的时候,你只是个声望的消费者,只有平视甚至俯视,才能让你看清这个生意。
现在我们中国人对国内的商学院有时候并不买账,但是对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这样的地方大概率还是仰望的。
那么,商学院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呢?
是个学本领的地方?那是天真的说法。
是个拿文凭毕业以后好找工作的地方?这是草根的说法。
是个混圈子的地方?这才是精英的说法。
但,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哈佛商学院,其实是门生意。
2017 年的一期《经济学人》杂志,全文刊登了一份哈佛商学院内部只给高级教职员工看的保密的备忘录,还给起了个题目叫《从卓越走向优秀》(From great to good),这是“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反话,意思是哈佛商学院正在堕落。这份备忘录的内容非常直白,是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
声望的价值
我们要知道,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除了财富和关系,还有声望。而像哈佛这样的顶级名校,真正经营的东西就是声望。声望,是真的可以实实在在变现的。
备忘录列举了哈佛商学院的收入来源,咱们看看声望在其中的作用。哈佛商学院 2017年的年收入是 7 亿 5000 万美元,而且年增长率高达 8%,总资产更是高达 50 亿美元。在这些收入中——
17% 来自学费。哈佛商学院总共有大约2000个学生,每个学生每年的学费高达71635美元。你交这么多学费,当然不是完全为了读书,更是为了加入哈佛校友的社交网络。
23%来自面向企业家的短期培训班。备忘录说得很实在,企业家们从这些培训班里获得了两个好处——一个是让头脑获得一点“适当的刺激”,一个是……从此可以自称是哈佛校友了。
29%来自版权。哈佛商学院卖很多书,还有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但最重要的版权收入来自商学院教授们编写的“案例分析”。这是哈佛商学院首创的 MBA 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商业案例学习实战经验
31% 来自捐款,这也是最大的收入来源。
哈佛校友的牌子、哈佛出品的案例,更不用说捐款,这些背后都是声望。短期培训班的学费收入比正规军学费收入高,教材版权收入比短期培训班学费收入高,捐款收入则是最高的——看来在金钱、关系和声望这三个资源中,真是金钱不如关系,关系不如声望啊。当然也只有顶级名校才谈得上“经营声望”,一般的办班授课,别人只会问你我能学到什么干货。以前我写过一期专栏叫《有一种声望很值钱》,说了顶级学术期刊怎么靠声望赚钱,但是哈佛商学院把用声望赚钱玩到了更高的高度。
捐款的门道咱们就说这占31%的捐款收入。本书前面说了,富人给名校捐款、给博物馆交款,和普通人资助失学儿童,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普通人捐款是出于爱心,富人捐款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私心——或者叫“理性”。给著名大学和博物馆提供巨额捐款,是你,甚至包括你的家族,进入上流社会的标志。捐款是门票,慈善拍卖会是富人联谊会。
对比之下,国内的大学做得就很不够了。比如我的母校中国科技大学,每次向校友募捐,都是搞些特别实在的项目,比如说定点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给优秀教师设立一项奖金之类。这些事才能收到多少钱?
那美国的学校和博物馆是怎么做的呢?它给你提供一个社交网络,甚至还提供社会地位。只要你捐了钱,你就是“朋友”;如果你捐到一定的数目,你就是“合作伙伴”;如果捐得再多,还可以享受“创建者”待遇,有发言权。当然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那就是给名校提供巨额捐赠的人的子女,将来是一定可以进入这个名校学习的。当然,按中国大学的道德观,这应该叫腐败。不过如果是私立大学,你不好说这算什么。
但这些还都是常规的,而哈佛商学院却将接收捐款玩到了一个新高度。有些捐款的目的,是对商学院编写的那些“案例”施加影响,比如,我们企业有个大好事儿,我希望你们写进案例里;你们有个案例说的是我们企业的一次失败,我希望你们不要再说那件事儿了。哈佛的案例很权威,全世界都要用,都要买,这是用声望赚钱。哈佛案例的影响力太大,以至于别人要“捐款”请你修改案例——这是用“声望的声望”赚钱。可是声望如果这么卖的话,是不是有点过头了呢?
拥有名校校友资源的MBA们当然是一股很厉害的力量。但我们一旦平视甚至俯视,就知道这股力量其实也不值得被高估。
我的启发
是的,当我们用平视甚至俯视的角度去审视名校时,你会发现真正的强者不会仰视名校,他们与名校之间是一种互利的共生关系。而弱者仰视名校,常常会有一丝期望名校给自己赋能的想法,就像《天道》里的所说的“弱势文化,追求破格获取,期望救世主”。如果,咱们的高考生能做到不以考上清华为荣,而是持有自己可以让清北为荣的信心,那就是真正的强者。这也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名校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声望,还是一种资源的分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