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本书的精华内容。
A1、《江村经济》基于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深入分析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体系,以及这些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关系。
不仅记录了中国农村经济的传统面貌,还着重探讨了在西方影响下传统经济的变迁过程,揭示了文化变迁的动力和问题。
因其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理论贡献,《江村经济》迅速成为欧洲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人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理解中国乃至全球的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A2、中国式农村家庭。
中国农村家庭,平均的人数大约是在4至6人之间。父母与子女、夫与妻这两种关系是家庭组织的基本轴心,前者的关系似乎更为重要。
中国农村家庭,平均的人数大约是在4至6人之间。父母与子女、夫与妻这两种关系是家庭组织的基本轴心,前者的关系似乎更为重要。
由于过于强调父系的亲属关系,一个人的身份和财产并不是平等地传递给子女的。总是把重点放在男性这一边。
按照当地的习惯,孩子长大后就要分家产。有限的土地如果一分为二,就意味着两个儿子都要贫困。通常的办法是溺婴或流产。
杀害女婴就更为经常,因为女孩不能承继“香火”。结果0—5岁年龄组的性比例是:100个女孩比135个男孩。
虽然在生物学上一代代的个体是要死亡的,但社会的连续性却由此得到了保证。
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和物质的东西从老的一代传递给青年一代,同时,后者便逐步承担起对社区和老一代的义务。因此,也就产生了教育、继承和子女义务等问题。
A3、江村家庭的日常生活。
由于农村生产可能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知足和节俭具有实际价值。
村里财产分布的不均匀,并没有在日常生活水平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少数人有特殊的值钱的衣服,但住房和食物上并无根本的差别。
人们广泛使用木船进行长途和载重运输,但村庄自己并不造船而是从外面购买。除那些不从事农业、渔业劳动的人家以外,几乎每户都有一条或几条船。
食品是家庭开支的一个主要项目,占每年货币支出总额的40%。
辛勤劳动之后,放松肌肉和神经的紧张是一种生理需要。娱乐需要集体活动,于是社会制度发展了这种功能。
A4、桑蚕业的变革,从家庭到工厂。
土地,那相对的用之不尽的性质使人们的生活有相对的保障。虽然有坏年景,但土地从不使人们丰收的幻想彻底破灭。
村民们确实也从事其它职业,例如丝业和渔业,但农业始终是村里的主要职业。
但是地主的剥削和每一代的分家导致地块越来越零碎狭小,妨碍了畜力的使用,也妨碍了采用其它集体耕作方式。这是中国农业技术落后的首要原因。
高度机械化了的纺织工业为生丝规定了一个新的标准。粗细程度必须一致,而且有精确的规定。断头现象必须减到最少程度。这样的要求,用传统手工缫丝是不能满足的。
结果是,村民生产的生丝不适用于改进了的纺织工业。西方纺织工业对这种生丝需求下降,因而价格下跌。这也就是为什么必须把科学方法引进村里的原因。
在蚕丝工业中工厂取代家庭工业是一个普遍过程。本村16—25岁的女青年共有106名。80%以上现在村外的工厂或在合作工厂工作。她们就是新的挣工资的人。
那些没有成年妇女的人家开始懊悔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起了变化。
费孝通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
A5、在费老的撮合下,1982年,国家出钱为开弦弓村修筑了一条8公里长的砂石路,连接上了318国道,打破了开弦弓村只有水路与外界相通的历史,加快了开弦弓村村民致富之路。
在开弦弓村,费老是人人皆知的人物,他的名字将和“江村”一起,永远闪耀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天空之上。
S、《江村经济》,作者费孝通,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