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近十年的经济建设核心基础是数以万计的制造业的支撑,随着历史巨轮的前行,深圳的“土地稀缺”问题成为特区产业发展之路规划的前提条件。
在深圳土地稀缺的背景下,近几年呼吁深圳合并东莞、惠州的声音可谓此起彼伏。但是深圳向周边要发展空间几无可能。深圳要合并周边的东莞、惠州在经济财政上直辖与行政上省辖之间存在着较大冲突。在深圳计划单列的情况下,将东莞和惠州并入深圳,对广东省级财政而言,无疑是少了重要的财政贡献来源,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增大省级财政压力。所以,深圳仍需要继续单线单列的快速飞驰,走好产业发展”飞驰之路“。
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的优势和特色不同,互补型定位利于整体发展,也将推动各个城市不同产业集群的出现。粤港澳大湾区也将为深圳拓展战略腹地和纵深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空间。通过基建交通的详细规划,让深圳将非创新型产业外溢输送到周边地区,腾出所有稀缺空间给符合城市定位的企业集群。同时落户到深圳周边的各有特色的生产制造产业集群也能切实的继续为深圳的创新发展贡献生产支撑力。
中南高科-高明智汇城向东,借助厦深铁路、沿海客专,深圳将能更好地辐射带动惠州、汕尾乃至粤东地区发展;向北,通过赣深高铁,深圳与河源、粤北乃至江西的合作将更为紧密;向西,通 过深中通道、深茂铁路,深圳与中山等珠江西岸由“隔江相望”变为连为一体发展。
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将深圳创新、金融、航空航运、会展等要素优势与珠江西岸、粤东西北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制造、资源、土地等优势充分整合,深圳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必将更能充分释放和发挥。未来,只有将更多中低生产端环节转移出去,深圳自身才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发展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等,也才能进一步突破地理空间和行政区划的束缚。
实际上,随着深圳市经济能级的持续提升,无论是“湾区经济”还是“东进战略”的提出,都是在不同区域层面上持续拓展经济腹地,谋划深圳未来经济和城市发展重点区域,实现城市有质量、内涵式发展,提升城市功能、经济功能和长远竞争力。
总之,深圳通过基建交通一体化,在规划上以创新为定位,继续单线单列的快速飞驰发展,继续带动整个湾区快速发展,将成为特区的产业发展必经之路。大湾区范围内得到进一步的产业发展迭代,让深圳生产制造端产业在周边区域成功落户布局,进一步形成异地产业规模化聚集,也为深圳产业地产开拓出新的发展思路与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