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

作者: 大乐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2-02-18 07:57 被阅读0次

    春节的风俗有很多,各个地方也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传承一种美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互爱和珍惜,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共同期待与祝愿。

    我小时候在农村,比较古老的一个村子,外围是环绕村子的一道深沟,据说是过去防强盗进村准备的,对外只有一条路,我记事的时候就东西各有一条路了。一个村子住着十几家村民,大部分都是一个家族的。

    我们那时,过年有个风俗叫“辞岁”是在除夕晚上进行的,和初一早上进行的“拜年”差不多,差别就是一个晚上,仅限除夕的晚上,一个上午,哪天都行,只要正月里。

    那时村子里还没有通电,也没有春晚看,但是大家还是很期待晚上到来。

    吃完中午的虾米汤(为了晚上吃大餐,中午都这么吃的),开始贴对联,大门,外窗户,粮仓,猪圈,等等,都要贴的。我奶奶说,贴上春联,来要钱的看到了就不要了,“年关”就是这个意思,关帐了。

    除夕的晚饭比较早,照旧,开饭前,父亲点上蜡烛,点上早把玻璃罩擦的蹭亮的油灯,点上香,摆上香案,祭拜一下。我们小孩子呢,早把鞭炮高高地挂在门口树上,拿香头点燃炮芯子,双手捂耳,一阵电光火石般响过,留下一地的红纸屑,照例我们要上前去找找,找那种没炸的,或者是哑炮,装起来,后面剥出火药来䖪花,那时候鞭炮都是手工制造,比现在的响,还带有闪光粉。

    那年代平日里缺吃少穿,年三十晚上最丰盛了,鸡鸭鱼肉样样上,火锅冷拼也应有,喝上一杯小白酒,哧溜一口嘴流油。人啊,有时候就是奇怪,越是饿了馋了,真见着大菜硬菜了,却又吃不下多少了。

    那时候村里最老的两位老寿星,一个是东头大奶奶,一个西头我奶奶。所以我家开饭比较早,因为待会儿奶奶的晚辈们要来辞岁。每每听到院门外一群人一阵嘈杂声,就知道辞岁的人来了,每年第一批来的,领队的,准是后头和春老叔,仅他家就有五个孩子,一进门,大人安排大人们坐座、递烟,吃花生或瓜子。稍大的孩子商量着把烟花拿到哪里放?守岁的时候去哪家玩牌?小些孩子们就嘻嘻嚷嚷的围着我奶奶说大奶奶我来给您辞岁啦,每每这时,奶奶就拿出早已准备多时的小糖袋子,开始挨个的分发,孩子们也撑开早已准备多时的口袋。

    辞岁是在晚上,是辞别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小孩子们最欢腾,每人都会提前准备一个布袋子,因为到每家都会给糖果的。那时候糖果品种没现在这么丰富,但觉得挺有意思的,记得腊月的时候家里开始收集锅巴,晒干,到了“二十八炒糖瓜”时,把锅巴捣碎,配上花生米和瓜子仁,在锅里炒热后,加入白切糖和红糖一些炒,然后搓成团球,吃起来嘎嘣碎,可香了,我们那叫做“响太平”!

    辞岁在欢乐祥和的同时,还传递着另一种友谊的信号,今年里,如果和哪家有过摩擦、闹过不愉快,或关系处于冷却期,那小孩子是不管这些的,小孩子除夕是结队同行去辞岁的,每家每户都去的。当两家的孩子都相互来过后,说明对方不记仇了和解了,大人也就按照先长后幼的去辞岁了,一见面,迎一下,递个烟让个座,吃点瓜子花生的,一切矛盾烟消云散,一解笑春风,新的一年又是新的开始,不愉快的事早已过去多时。习俗,被做为传统习惯的时候,足以说明这是一个优良美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辞旧,迎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ve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