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最初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有个经典的心理学糖果实验,实验过程是找一群孩子单独放在房间里,面前放上一块糖告诉他不要吃,工作人员过十分钟后回来,如果不吃就会给他三块,然后观察不同孩子的表现,那些忍住没吃的孩子会被认为是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后续的跟踪反馈表明那些延迟满足强的孩子日后更有成就。延迟满足作为心理学概念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基本被主流价值观认可也特别被大众理解接纳。
可是我有些怀疑,比如这段时间被媒体热议的北大才子弑母案的主角根据现在的透出细节看应该是延迟满足能力很强的孩子。从科学的角度说,这个实验实际也充满了粗糙的细节,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糖,有的没有那么喜欢,如果不吃糖的奖赏是一把玩具手枪或者车孩子们的表现是否会一致。再比如有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不同的时间和心理状态下,控制能力都差别很大,同样的案子,对于专业人士,饭前审核和饭后审核都会是两种结果,成人都这样,孩子的不同状态控制能力或者影响行为能力可能影响因素更多,实验中这些因素都是一致的吗?比如是不是所有被试的孩子都前一顿吃饱了饭,头天晚上睡觉良好。也许有人说最后的结果证明是强相关,所以是可以证明的,但是科学的角度如果众多条件控制不一致的实验结果有统计学差异性意义,那也只是相关性证明,至少后续需要更多实验来证明相关性而不是现在被普遍认为的因果关系一样。
无论有再多漏洞,仍然不妨碍它成为很成功的心理学名词,因为大众需要的其实并不是科学,而是他们特别容易理解接纳并且有认知成就的概念。警惕这些概念也许是步入另一个世界的开始。当然这个世界并不是人人羡慕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