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分科"与"换位思考"
"刘大夫,您是看哪个科的?","刘大夫,你能不能给我推荐个开汤药的大夫配合着你的针灸?"在我的观念里面从古至今中医诊治都是因人而异不分科的,有擅长于治疗某类疾病的大夫,却少有只会治疗某一科疾病的大夫。可能我的观念太过不接地气,在时下人们已经对医院分科诊疗模式习以为常的环境下,我时常被就诊者这些问题问的不知如何作答。告诉她中医是不分科的,显然与当下医院的诊疗模式相违背;告诉他们针灸、汤药、外治其他疗法都可以,根据你身体状况需要那种治疗就用那种治疗,他们总会向你这张稚嫩的脸庞投来怀疑的目光。当然很多时候,随着治疗的继续,大家彼此之间慢慢有了了解,这些问题也就慢慢被理解。
"分科"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是个自己一直都想不明白的问题,就如同我一直无法融入都市人的生活思维模式,一直不明白五险一金到底是做什么的一样。于我而言,我的学医之路除了跟师以外,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跟着自己的兴趣想学那个东西就自己去查书摸索。童年的时光是充满好奇的时光,小时候家里的药铺里面有那种很纯的山楂片和薄荷糖,那时候这些都是当药用的,少有添加剂,也不像现在的糖果这么普遍,我总会趁姥姥忙时偷溜到药铺里偷糖吃,那些姥姥诊治病人许多小的瞬间也无意识的储存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从刚出生的婴儿到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从汤药成药到针灸我都能见到,尤其是小孩子来扎针灸治疗惊风、夜啼、拉肚子的,姥姥只要简单在肚子上手上简单扎上几下就能好,所以隔三差五就听见小孩的啼哭声。九十年代初期医院还不如现在普及,姥姥是学妇产科出身,经常周边几个村子里有临产来不及赶去医院的产妇家属,深夜来接姥姥去接生,有时候直接去我们家里的诊室接生,所以儿时的印象里每当看到诊室门窗紧闭,我就知道又有小宝宝要诞生了。现在回想起来能时不时听到新生命的啼哭声也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而如姥姥一般的保佑新生命顺利诞生在这个世间的医务人员无疑是伟大的白衣天使。虽然那时从未想过自己将来也会从事医生这一职业。
可能是从小偷糖时怀揣着一颗战战兢兢又极度认真的心观察姥姥治疗时有没有发现我,那些诊疗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脑中的关于大夫的印象是不分科的,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常见急慢病症都能处理。所以当我到了大学再到后来去医院,我时常会因为大家对中医的态度感到不解,我不明白为什么脏腑和经脉都是相通的,为什么内科只讲脏腑,针灸科单讲经脉,难道这俩不是一个人身上的?为什么都是治疗人身上的疾病的手段,为何大家有的只学内科,有的只学针灸,有的只学外科,难道这些不应该是大家都要了解之后再去侧重的吗?难道大家治病不是按照那种治疗手段最为简捷有效或者最为疗效持久为目的而切入的?
有些讲中医基础的老师喜欢用实验数据来带领学生入门,有些教方药的老师会告诉我针灸是治疗腰腿疼的时候用的,掌握点针灸治疗一些急性病见效快,很容易在老百姓口中打出口碑,有些老师认为推拿只是简单的疏通经络和放松,有些针灸的老师则对中药汤剂嗤之以鼻,很多同学研究生毕业还不会中医的望闻问切,倒是对实验室各种检查滚瓜烂熟当然,我无意去贬低大家,我本人对那些检查也存在一窍不通的问题。老百姓不了解对中医大夫存在误解并不意外,毕竟传统丢的太多,这个时代又跑得太快。只是,作为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夫,中医的基本功没有掌握好,这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是否大相径庭?有多少中医人自己在撅自己的坟墓?
当然,传统的东西尽管再也回不到过往的辉煌,但总会有喜欢的人去传承,倒也不至于悲观,中医人自有徜徉于传统中的自得与欣怡。
众生百态,每一个青年中医在临证成长中都会接收到各种各样从患者哪里裹挟了疑惑,困扰和误解的诸多问题,时常因为一些误解而感到不解和愤慨的同时,我时常反问自己"如果换作是我从来没接触过中医,我是否也会对大夫提出同样让医生感觉无厘头的问题?很多人都在说医院的大夫会让你做检查各种花钱,一次治疗要拿几个疗程的药,如果换作是毫无医学常识的我,是否也会对大夫抱着十分戒备的心理?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以我脆弱的消费能力而言,我也会多试探几个大夫,直到我确定哪里我花钱最少又能看好病,或者半路被某个能"忽悠"的大夫唬住,吓个半死,又没那么多钱买药看病,惶惶不可终日。
换位思考得到的答案时常是连我自己都感到震惊的,有时甚至是感到羞愧。
为何我也会那么不信任医生?
假如没有选择学医这条路,我对医学常识也会一无所知,是因为无知我才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和信任吗?
中医不是土生土长在中国的吗?假如不是因为姥姥是个医生,我是不是也会从小就接触不到这些常识?我是不是也不知道中医到底能治什么病?
如果我没学中医,我是不是也会像打量怪兽一样的眼光审视中医,我是不是也会觉得老中医才让人踏实放心。
如果我没学中医,我也不知道号脉是要看左右手的,我更不知道号脉只是中医诊断的一小部分,观察一个人的神色形态、听一个人的谈吐音声、乃至于询问一个人的饮食起居变异都可以察觉出这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念及于此,便对患者的问题和误解有了一份体谅。
只是心生困惑的是,时下铺天盖地都在打着中医和养生的口号宣传推广,为何大家对中医的常识还是一无所知,反倒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会生活,开始按照所谓的养生标准去生活。医改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家在遇到健康问题时少花些钱,减少家庭的压力吗?为何医院越开越多,药店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将住院和吃药习以为常,药品和治疗都开始打折,但是健康呢也可以打折吗?
为什么城市里的人,买房子为了便于就医喜欢买距离医院近的,而不是想自己注意保护身体合理作息,可以以一种健康或者相对健康的姿态远离疾病而快乐安详的安度晚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些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和被治疗的疾病,什么开始变成了必须终身服药的的疾病?传媒的普及让药品开始如同食品一样进入人们的生活,并渐渐日常化,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些背后人类正在将生病日常化,似乎大家在紧张繁忙的透支背后,早就预料到自己会生病,而生病了有药品,有医院,没什么可担心的。生病和吃药正在如同一日三餐一样正在被我们习惯化!!!
为什么不肯倒回来想,身体是自己的,一旦出了问题没人能替自己承受,何不把主动权交给自己?
科技越来越发达,医学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
都说城里人套路深,快节奏的套路模式化的生活方式,到底是套路了谁?
人类在为商业化的高速运转所带来的便携买单的同时,是否应该踩踩刹车回头看看,亦或是刹车片早已被磨损,再也停不下来了?
济南的天最近总是阴沉,诊室颇为冷清,闲暇把前几天写的小段文字,略作修改,吐槽出来。别拦我,吐出来心里痛快。
诊余随笔,不喜勿喷。
丁酉年孟秋于济南同仁堂中医门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