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古多才子,唐代诗人陈子昂是其中翘楚。年轻时,因家境富裕,凡事皆不用操心,他便一心贵公子似的游历,轻车快马,仗义疏财,养成豪侠般的个性。很久以后,当他郁郁不得志,宦海沉浮时,应该最爱这一段“当时年少春杉薄”的痛快日子吧。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逐渐明白自己肩上所要担负的责任。于是,他选择在一个清幽的地方读书,立志博取功名,为祖上添光,一心把自己富裕的商贾之家转变成书香门第。
17岁那年,他来到了射洪县金华镇涪江之滨的金华山,山前有一道观,山后便是陈子昂的读书台所在。时光荏苒,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读书台门额上镶嵌有“古读书台”几个大字,门上刻着一副对联-----“亭台不落匡山后,杖策曾经工部来”。后人在堂内为陈子昂立的旌德碑,虽历经千年风雨,仍依稀可辩碑上字迹。并树有青年时期的陈子昂读书的塑像,惟妙惟肖,一代大师的形象赫然就在我们身边,仿佛可以看见它曾经在林间思索,在月下挥毫。堂内还有木刻的陈子昂《感遇诗》,那是他知名度仅次于《登幽州台歌》的大作,只要是他的诗作,都无一例外地深得魏晋古风之精髓,气魄宏大,感时伤世、却皆有一股苍凉雄浑的英雄气概激荡其间,令人动容。
不过,最能代表他成就的还是那几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仅仅四句的《登幽州台歌》奠定了他作为唐代一流大诗人的地位,从成千上万有典籍记载的唐代诗人中脱颖而出,闪耀着跨越时空的光彩,感染着历代官场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们。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697年,不到40岁,一心想建功立业的陈子昂,不断面临被打压的命运,心有不甘,遂随口吟出这首空前绝后的佳作。两年后,他的政治生涯也匆匆结束。又过两年,他冤死在狱中。
如果,陈子昂知道自己以后的命运是如此短暂和憋屈,他还会那样毅然决然地放下自己曾经酣畅淋漓的生活,满怀希望地奔向靠读书和以诗文博取功名这条道路吗?这真的很难假设,对于一个17岁才读圣贤书,24岁就能考上进士的天才青年来讲,没有人会在少年得志的他身上泼一盆冷水,因为那时几乎所有人都看见一条繁花似锦的道路。哪怕这条繁花似锦的道路,充满了凶险和拥挤,依然会有人前仆后继蜂拥而上。
每一次想到唐代知识分子们,看似宽松实则狭窄的仕途命运,不知为何总是憾然无语,却思潮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