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止在禅宗而言就是“截断众流”,因为我们的思想就像一股流水一样永远地流下去,要如何才能把它给截断呢?当过去的念头已经过去,未来的念头还未来的中间,这个念头就是空,止于这个空上面,就把它给截断了。不管修哪个法门,意念若无法做到止于专一,那么所有的工夫都是白费的。想要了生死那是不可能的,想成仙、成佛也不可能,只能说是在玩弄自己。以这个道理来看就不难发现世界上所谓修道、做功夫的人往往难免在自欺、欺人,不然就是被这个法门所欺。
要再次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静坐上一点宁静的感觉当作是功夫、是佛道。懂了这个原理之后再来研究如何使意念专一得止。
以我们现代医学的道理来说,意念不能止就是脑波不停地在跳动。假如意念专一的话,脑波跳动的就呈现不一样而变成平静得多。然而对初学静坐的人而言,生理上的障碍会把意念给牵走,如腿痛发胀等感觉,虽然一边在念佛或持咒,但心里头却在叫痛,这都是意念在波动,因此无法专一。
若不能得止,学佛都是空谈。四禅八定都达不到就想着要开悟,大有问题。然而我们大家在道理上却都是悟了的,凡是中国人都知道四大皆空,人生如梦,大家在劝人家时都是如此慰藉对方的。但是当事情真正降临自己头上时,却是半点也空不了。为何空不了呢?只因为意念不能止。因此真正的修行,释迦佛告诉我们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上次我们也曾提到过。今天有位同学问:何谓无事不办?只要心境专一能够做到,要入定就入定、出定就出定,要智慧开发智慧、求神通会发神通。出世也好、入世也好,都可以做到,问题就在于我们无法做到制心一处。
这个道理我们知道了!再来看永明寿禅师的原文。
他老人家首先赞叹修定的重要。
意若一者,何事不办。苦集得一。则不轮回。无明得一。不至于行。乃至不至老死。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六弊得一。则度彼岸。唯此为快。善巧方便。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情。是名随乐欲以止安心也。
“意若一者,何事不办”。这同我刚刚提到的“制心一处,何事不办”是同样的意思。“苦集得一,则不轮回”,这苦集二字乃四圣谛中苦集灭道的苦集。一切凡夫在未得道前都在痛苦中,如生老病死等苦。佛说一切众生以集苦为乐,就好像我们把吃苦瓜当成是好味道。若不集苦为乐就是灭道,得了道灭一切苦。“苦集得一”虽然是凡夫,若能修到意念专一,“则不轮回”,可以避开生死不入轮回。“无明得一,不至于行乃至不至老死”,拿十二因缘来说,无明烦恼若能得到定境,专一了就不会有后面的十二因缘而了生死。
“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得了止,意念专一以后不起无明了,因为无明在专一中,因此叫“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有许多禅宗祖师悟了以后,他们描述自己的生活是“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把过去的业力,善、恶的债都还光了,现在连一毛钱的账也不赊欠了。悟了道的人如何能做到只还旧债而不欠新账呢?必须要做到专一。所以说“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
“六弊得一,则度彼岸”,六弊即六根。得止专一以后六根自然不违越,甚至空了,就得道了而登彼岸。
“善巧方便,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情,是名随乐欲以止安心也。”一切经典上,佛用各种善巧方便的方法,用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说了那么多教理,无非是让我们认识清楚了,很高兴去修定、修止,这在佛学名词上就叫做“随乐欲以止安心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