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没有早点读书学习83:过度工作
今日要分享的小理论是“过度工作”现象,特别是在高收入的“知识型工作者”群体中,过度工作的现象已然成为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狂热崇拜。
早年间,收入与休闲时间成正比的现象已不再适用,如今,反倒是收入越高的人群,加班现象越严重。美国三十年间的数据显示,以往高收入者的工作时间比低收入者短得多,但到了2006年,高收入者超时工作的概率已经是低收入者的两倍之多,且这一趋势仍在加剧。
2009年美国的报告显示,在投资银行、咨询、会计、法律、IT等高薪资的专业领域中,高达94%的员工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过半数人甚至每周工作65小时以上,这还不包括他们在工作场所之外用手机处理工作任务的时间。
教育程度与工作时长也呈正相关。根据2011年美国社区调查(ACS),学历超过大学本科的男性中,37%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女性则占14%;本科毕业生中,男性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比例为29%,女性为7.4%;高中学历人群中,男性占比24%,女性6.5%;而低于高中学历的群体中,男性有17%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女性仅为5.6%。可见,教育水平越高,过度工作现象越普遍。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高收入的“知识型工作者”加班并非出于被迫,而是某种程度上的自主选择,《纽约客》杂志将其形容为“超时工作的邪教”,在他们眼中,超时工作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志。
那么,为何不愁金钱的他们选择牺牲休息时间?为何他们无法控制自己不去超时工作?
过度工作不一定等同于“工作狂”,后者是一种对工作极度依赖、类似成瘾的状态,不工作时会感到不安,且这种成瘾对个人的社会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过度工作并无严格量化标准,一般认为每周工作50或55小时以上即为过度工作。
诸多因素驱使人们主动选择超时工作,如野心、贪婪、焦虑、愧疚、成就感、自我证明等。以下是三种可能导致人们过度工作的心理动机:
-
取悦型人格特质:
这类人具有强烈的取悦他人倾向,总是将他人的需求置于自己之上,认为公司、上司及同事的需求永远优先于个人。他们表现出过度的责任感,乐于承担不属于自己的工作,不懂拒绝他人,为博取他人满意而频繁加班。尽管他们被认为勤勉可靠,但这种行为忽略了自身的需求、兴趣和感受,最终对个人和团队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
轻躁狂状态:
许多过度工作的个体误认为自己是“短睡眠者”,只需每晚睡眠3-6小时即可保持高效工作。但研究表明,自称短睡眠者并过度工作的人中,只有5%属于真正的短睡眠者,其余人可能正处于长期的轻躁狂状态而不自知。轻躁狂状态下的人心境愉快或易怒,睡眠需求减少,活力充沛,往往语速快、活跃兴奋。 -
工作成为缓解压力的途径:
1997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家发现,家庭生活的压力增大,使得工作相对于家庭反而成为了一种压力较小的避风港,许多人选择超时工作以逃避家庭生活的压力。特别是女性和有孩子的家庭成员,更倾向于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应对家庭压力。研究进一步通过生理指标皮质醇测试和志愿者的主观报告证实了这一现象,结果显示,尽管人们主观上并未感到工作与家庭环境的压力差异,但客观数据显示,在家中时他们的压力水平明显升高,尤其是高收入人群,他们在家庭中的压力感知反而低于工作场所。
尽管适度的工作压力有助于激励我们,但过度工作无疑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
影响生理健康:
长期超时工作会导致身体健康受损,除了引发“过劳肥”等问题,还与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国际研究显示,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人,中风风险比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下的人高出33%,心脏病风险增加13%;在白领人群中,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人,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每天工作7小时的人高40%。在日本,因过度工作导致的“过劳死”现象日益引起关注。 -
危害心理健康:
超时工作与自杀、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日本2007年的官方数据显示,与工作相关的自杀案例中,30%归因于过度工作。一项为期五年的纵向研究也表明,超时工作的人群抑郁症发病风险是每日工作7-8小时人群的2.43倍。此外,过度工作还增加了酒精和药物成瘾的风险。 -
损害认知能力和工作效率:
长期过度工作(如每周超过55小时)的个体,尽管在职业成就和收入上可能更高,但认知功能却在逐年下降,他们在词汇测试、推理测试中的成绩下滑,流体智力(包括感知、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也受到影响。同时,过度工作还会降低工作效率,即使出于自愿且精力充沛,也会增加工作中的错误率。 -
睡眠剥夺:
许多过度工作的人误以为自己只需要较少的睡眠,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研究显示,相比每周工作55小时以上的人,工作40小时以下的人睡眠时间更充足、质量更高,更容易入睡并保持清醒。过度工作容易导致睡眠障碍,而睡眠问题又将进一步加重情绪问题,使人更难以正确解读和处理情绪信号。
如何摆脱过度工作的困境?
-
减少工作时间:一周四天工作制或许是理想的解决方案。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者提倡“压缩工作周”,即在保证完成五天工作量的前提下,将工作日压缩到四天,留出三天完整的休息日。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式的公司在工作效率、产出、员工满意度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且减少了工作中的错误和失误。 -
学习和实践放松技巧:
哈佛大学身心医学研究所教授倡导“放松反应练习”,以对抗现代社会中过度工作和高压力水平。这种方法旨在让人们从“战斗或逃跑”反应中解脱出来,通过深度放松使身体恢复到适宜压力的“预应力”状态。具体操作流程包括舒适地坐下、闭眼、深度放松肌肉、鼻腔缓慢呼吸、每次呼气时默数“一”、持续10-20分钟等步骤。
总而言之,要摆脱过度工作的状态,除了调整工作时间,还需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学会有效放松,以及创造一个既能高效工作又能适时休息的工作环境。而在实践中,或许打造一个充满活力、能够穿插短暂休息的工作空间,也是一种更实际可行的办法。
今日电影推荐:《斯隆女士》
2016年AFI影展上映
豆瓣评分8.7
网友评论